3月28日,中信股份发布2024年经营业绩并在香港召开业绩发布会。董事长奚国华表示,过去一年公司发展态势总体向上向好,规模、质量、效益整体保持稳健,着力推进金融“强核”、锻造实业“星链”、强化科技引领、巩固国际化优势,夯实市值管理、深化人才改革,在优化体系效能、稳固核心优势、协同化解风险等领域涌现诸多亮点。
报告显示,2024年,全年营业收入达人民币7,528.70亿元,同比增长10.6%,归属于普通股股东净利润达人民币582.02亿元,同比增长1.1%。董事会建议派发末期股息每股人民币0.36元,二零二四年全年股息为每股人民币0.55元,全年派息率27.5%,较上年提升1.5个百分点。
据悉,中信股份市值2024年内上涨27.5%,优于恒生指数17.7%和恒生综合企业行业指数5.52%,近四年来,市值累计提升超千亿港元。上市十年来,中信股份累计分红超1,200亿港元,年平均分红率为25.3%,近三年股息率约7%。
改革驱动发展:金融“强核”、实业“星链”充分释放动能
奚国华表示,2024年中信启动金融“强核”、实业“星链”两大工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
以“强核”工程为牵引,推动金融做优做强。发挥国内首批金控公司的统筹赋能作用,带动五大核心金融业态升级。去年,公司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进一步增强,通过“股贷债保”等金融服务模式,服务前五批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覆盖率超96%;不断提升金融科技水平,获人民银行金融科技发展奖12项。
以“星链”工程为抓手,推动实业转型升级。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主攻方向,培育更多行业领军企业。公司前瞻布局新领域新赛道,成立中信股权投资联盟,在管基金规模超3000亿元,直接投资孵化科创企业超1000家,支持了宇树科技等一批科创企业发展壮大。依托两家券商投研优势,前瞻研判具身智能、未来装备、未来材料等领域机会,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
年报显示,2024年,中信股份金融子公司整体表现良好,共同推动金融板块质效提升,实现归属普通股股东净利润人民币526.49亿元,同比增长4.3%;其中,中信银行营收、净利润、拨备覆盖率三项指标实现正提升,中信证券主要财务指标和业务规模保持行业第一,“压舱石”作用进一步凸显。
实业子公司实现归属普通股股东净利润人民币163.52亿元。中信农业定增隆平高科等工作有序推进,进一步增强优势业务竞争力。中信泰富特钢和南钢股份助力深中通道、常泰长江大桥等多个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中信戴卡“一体化压铸”实现市场突破,成功点亮非洲首座“灯塔工厂”,为制造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贡献“中信方案”。
创新聚势突破:以创新进一步积蓄澎湃发展动力
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科技创新是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中信股份持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2024年,中信股份科技投入总额252亿元,同比增长11%,科技投入强度达到3.34%。启动科技创新“磐石”行动,推进打造以智能矿山、数字钢铁两家全国重点实验室,金融科技、种业、先进金属材料、轻量化四家科创中心为载体的“2+4+N”创新平台集群。加强自主研发能力,在先进智造、先进材料、生物育种、智能机器人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科研成果。发挥场景多元、数据丰富等优势,大力推进“人工智能+”行动,打造了一批通用和垂直领域大模型,创新工业视觉、智慧出版、绿色低碳等应用场景,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试验场”转向“大市场”。
国际化拓宽格局:以国际化进一步扩大全球竞争优势
截至2024年末,中信股份境外业务覆盖全球约160个国家和地区,海外业务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实现总资产、收入双增,同比分别增长13.7%和21.8%。2024年中信建设海外新签合同额和新生效合同额分别增长3.2倍和1.8倍,中信重工海外新增生效订单同比增幅超80%,国际化发展的“硬实力”更加稳定。
2024年以来,中信发布了“要出国、找中信”“来中国、找中信”品牌,通过举办2024ESG全球领导者大会、德国先进制造企业重庆行、中信股份战略股东湖南行等活动,促进中外交流。总经理张文武表示,中信将聚焦主责主业和优势领域,坚持市场化和商业化原则,以提升“走出去”的竞争力和“引进来”的吸引力作为国际化发展主线。在区域选择上,将分类施策,稳步推进。一是立足“港澳”,巩固金融竞争优势、助力北部都会区建设、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刚刚成立了“中信香港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中心”;二是深耕周边与“一带一路”沿线市场;三是稳步拓展发达经济体,关注境外优质企业并购机遇,深化与国际战略股东和战略合作伙伴的关系,持续拓展国际伙伴朋友圈。
产融协同化险:发挥公司优势打造“中信模式”
过去一年,中信股份以协同化险为依托,推动风险实质压降,相关金融风险敞口已稳步降低,相关资产质量稳定可控。公司深化协同化险模式创新,大力推动房地产、地方债务等重点领域风险处置。
中信股份副总经理刘正均介绍,从2022年以来中信协同化险资产的总额已经达到了820亿,盘活了70多个风险项目。2024年公司实现重组盘活项目金额239亿元、项目回现金额129亿元。
上海董家渡项目去年销售“三开三罄”,当年实现销售额215亿元,成为中信产融协同化险模式的标杆性案例。
中信的协同化险有效实现了风险隔离、重组盘活、价值修复,以及品牌赋能,真正推动风险资产快速的实现变现和保持增值,有力支持了“保交房、保民生、保稳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探索了“中信模式”。
夯实价值管理:以进一步强化市值管理,打造更有价值的中信
张文武总经理在回答投资者提问时谈到,中信股份市值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一是中信紧紧抓住政策利好,2024年以来中国宏观利好政策不断释放,科技创新、消费复苏等利好因素带来业务机遇。二是持续深化改革、提升精益管理,从战略上重新审视中信的顶层设计、业务结构,谋划“十五五”规划,将资源重点投向有利于推动金融做优做强和实业转型升级的业务及领域,加快布局战略新兴产业,打造一个更有韧性、更具潜质、更有活力的中信。三是持续提升资本市场沟通质效。中信业务复杂,导致资本市场研究难度较大,公司将通过优化年报信息披露、加强资本市场沟通,帮助投资者分析师深入理解中信投资价值。综合考虑当前的宏观经济政策、中信稳健的业绩和管理、较高的分红率和股息收益率,未来综合性折扣有很大收窄的空间。
2025年,中信股份将以勇于变革、勇立潮头的胆识和魄力,以真抓实干、奋发有为的信心和决心,进一步深化改革、强化创新、优化结构,进一步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以创新者、闯关者姿态做好新一年工作,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格局一新、面貌一新、气象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