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健康中国2030”战略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正式实施深入推进的宏伟蓝图下,我国研究生教育正步入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分类发展的新纪元。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各领域的深度渗透,其为药学研究和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变革。浙江大学药学院,作为全国药学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的重要成员单位及首批药学硕士、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单位,始终站在改革的前沿,致力于构建卓越药学人才培养体系,为国家医药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输送源源不断的创新力量。
创新引领,构建卓越药学人才培养新体系
浙江大学药学院在“健康中国”战略的指引下,积极响应国家对复合型、交叉型、创新型药学人才的需求,近年来积极探索基于人工智能、生物智能、智能材料等前沿交叉领域赋能新药创制的新范式,深度践行研究生分类培养改革,强化“育人链”与“创药链”的互融互促,旨在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才兼备,能够引领医药创新转化的卓越应用型药学人才。
在育人模式上,学院创新性地提出了“学思践悟、系统思政”的育人理念,将学创药之基础知识、思创药之创新精神、践创药之转化要义、悟创药之惠民初心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通过实施“五维协同”思政育人体系,系统整合课程教学、科学研究、专业实践、导学相长、文化浸润等维度,结合药学特色开展系列活动,根植理想信念,引导药学人才正确认识医药等相关领域的国家战略,提升主动服务国家战略的时代责任感。
学院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践了“基于智能药学的育人链与创药链互融共促”策略,通过专业学位项目制培养模式,凝练五大研究生培养项目,强化“政产学研用”全链条互动。整建制打造的“创新驱动、产业导向”课程体系,实现了课程思政、专家授课、行业前沿、技术尖端的全覆盖,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元的学习资源和实践平台。
实践育人,打造产学深度融合的新高地
卓越药学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实践的磨砺。学院依托浙大学科优势和人工智能力量,整合先进药物递释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现代中药创制全国重点实验室等高端科研平台资源,联动17家高水平实践基地,精准链接学位点、创新平台与医药产业资源,畅通前沿创新成果向高质量人才培养的转化通道。
在实践中,学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重大科研创新项目,推动研究生100%投身重大科研创新及转化应用。通过参与新药发现、高端制剂、智能制造、精准药物分析等前沿领域的研究,学生们不仅锻炼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除了科研实践,学院还高度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通过组织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和创新创业竞赛,如“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学生们得以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近年来,学生在各类创新创业竞赛中屡获佳绩,多个项目成功落地转化,实现了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跨越。
开放合作,构建多维协同育人的新生态
浙大药学院深知,卓越药学人才的培养需要开放合作的国际视野和多元化的教育资源。因此,学院积极探索“药学+X”核心圈、医药联动紧密圈、校企地合作圈三圈融合互动的高质量发展和卓越人才培养路径。
在核心圈层面,学院以智能药学特色学科为主线,推动药学与医学、人工智能、工业制造、生物技术等学科交叉融合,凝练了智能药学特色发展方向并取得了一系列育人与创药成效,深化了内涵式发展,培养交叉应用型人才。
在紧密圈层面,学院以临床药学研究中心为抓手,紧密联合附属医院群,构建“从临床到实验室到企业再回到临床”的高效研发闭环。通过加强与临床医疗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培养了一批既懂医又精药的复合型人才,为医药健康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在合作圈层面,学院以校地合作科创平台和企业共建基地为载体,围绕政府赋能、创新驱动、企业牵引、资金催化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培养“懂产精研”的复合型人才。通过构建高水平产学研融合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范例,学院为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贡献了重要力量。
为了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院还着力构建了“一心两翼三全四核五育”的多维协同育人新格局。以学生成长为中心,提升实践和应用创新能力为双翼,实现全覆盖、全过程、全方位精准管理服务。同时,充分发挥“德育队伍+双导师制+行业智库”协同育人机制的作用,共同筑牢育人网络,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药学人才。
面向未来,借AI之力为健康中国梦注入澎湃新动能
浙江大学药学院以“健康中国”战略为指引,在人才培养的征程中,秉持着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精神,不断探索前行。通过构建创新培养体系、打造产学融合高地、构建协同育人新生态,依托人工智能的深度赋能,在卓越药学人才培养的道路上稳步前行。站在新的起点,学院将继续砥砺奋进,深度整合各方资源,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探索更多人工智能与药学教育相融合的创新模式,培养出更多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卓越应用型药学人才,为健康中国战略提供坚实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为实现健康中国梦注入源源不断的澎湃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