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第六届中国农民丰收节,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云南省农科院”)于22日举办以“科技引领乡村振兴,百团千员助农增收”为主题的“云南省农业科学院2023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暨十大品种推介”活动,用科技成果礼赞丰收,与企业家及农民朋友共享丰收的喜悦。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2023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暨十大品种推介活动现场(9月22日摄)。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供图
活动现场共设置9个展位,展示大米、玉米、瓜果蔬菜、加工食品、鲜花等优质特色农产品,通过互动品鉴和体验的形式,展示新时代科技助农风采。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张跃彬致辞(9月22日摄)。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供图
科技创新 打通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
农业科技是支撑农业丰收的关键,云南省农科院作为云南农业科技的主力军和排头兵,坚决贯彻“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的要求,紧紧围绕“三农”重大科技需求,全力抓好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工作,紧扣“高原特色农业强省”的要求,瞄准“云粮”“云茶”“云花”“云菜”“云果”“云糖”“云咖”“云蔗”等优势特色作物,选育了云粳37号、云油杂28号、云蔗081609、云咖1号等一批高产优质的新品种,其中19个品种入选2023年云南省主推品种。
活动现场,大家品鉴优质特色农产品(9月22日摄)。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供图
新品种的推广还吸引了一大批优秀企业的加盟,如河南秋乐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功获得玉米品种云瑞408号的使用权;大理荣江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成功获得水稻品种云粳37号的使用权……这些新品种推广应用到基层,促进了区域优势特色产业优化升级,辐射带动更多农户增收致富,有力助推乡村振兴。
为把农业科技成果迅速推广应用到基层,打通科技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云南省农科院自2022年起启动实施“百团千员助农增收”三年行动,组织1200余名科技人员组建了129个农科服务团,实现全省16个州(市)129个县(市、区)科技全覆盖,通过建设一批科技示范基地、引进推广一批新品种实用新技术、解决一批制约当地产业发展难题、服务一批农业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培养一批产业发展实用技术人才的“五个一批”工作思路,组团式开展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打通了科技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形成了一批科技助农增收有效模式,科技支撑全省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活动现场展示的马铃薯品种(9月22日摄)。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供图
行动实施以来,云南省农科院在全省开展科技成果示范应用面积达4200万亩,新增“三农”(社会效益)产值211亿元,培训农业科技骨干3.2万人次,建设乡村振兴科技示范基地203个,服务企业(经营主体)337家,引进试验推广新品种645个,引进推广新技术230项,开展技术攻关292项。
十大新品种发布 助推云南农业高质量发展
稻米、玉米、大豆、甘蔗……云南是国家定位的粮食产销平衡区,又是全国优势特色经济作物重要生产区。加大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间作、套作、轮作模式和技术创新及应用力度,推动粮经作物协同发展,是解决粮经作物争地矛盾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
科研院所、企业代表现场推介2023年十大品种(9月22日摄)。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供图
活动中,云南省农科院发布2023年十大品种,即云粳37号、云瑞408号、云黄13号、都市丽人、台农一号芒果、云萝4号、云蔗0549、云花23号、云薯108、云归2号,旨在进一步做实落细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间套、套作、轮作的生产方式技术指导,促进粮经统筹协调发展。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龚加顺发布2023年十大品种(9月22日摄)。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供图
2023年,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聚焦粮、油、花、蔗、菜、果、药等重点产业及优势特色作物,筛选10个高产优质适合粮经作物协同发展的专用品种、优化集成10项适合云南农业现代化需求的粮经作物高效高质协同发展的模式和技术供生产推广应用,科技支撑引领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
参会嘉宾为科研院所、企业代表颁发十大品种证书(9月22日摄)。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供图
下一步,云南省农科院将按照云南省“3815”战略发展目标,以更加扎实的工作,不断攻克农业生产的重大“卡脖子”技术,以高质量的科技创新引领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