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以“数智赋能未来 建设教育强国”为主题的第十五届新华网教育论坛在京举办。同期,江西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冯赟接受采访,以下是精彩内容:
Q1:请您简要介绍一下学校的办学理念及办学优势?
冯赟:江西工程学院坐落于江西省新余市,始创于1983年10月,办学40多年来,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应用型办学为宗旨,秉承“立校育人、办学为民”的办学理念、“勤朴敏信”的校训,弘扬“自立自强、乐业乐群”的校园精神。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坚持《天工开物》创新品质和工匠精神,逐渐形成“天工文化”育人特色和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学校以及坚持“素质教育以学生为本,学生成才以素质为本”,开创特色赛事文化教育先河,形成了“以用导学、以用促学,以赛导学、以赛促学”的“双导双促”赛式文化育人模式,凝练了以“学校苦抓、教师苦教、学生苦练”三苦精神为内涵的赛事文化,先后培养了20万余名应用型人才。
学校定位以本科办学为主,兼办高职,涵盖工学为主,文、经、管、艺、教多学科协调发展,以电子信息技术为特色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体系,大力拓展产教融合办学新模式。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实基础、适口径、重应用、强素能,具有工匠精神、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技术型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中,有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得者、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以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楷模等校友典范。
Q2:在推动数字教育发展过程中,学校积累了哪些值得分享的好经验?具体开展了哪些创新性的工作?
冯赟:学校聚焦江西省数字经济“一号发展工程”,主动面向区域、面向行业、面向产业办学,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建立了8个现代产业学院,将数字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促使教师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课堂环节安排等方面发生质的变化。教师尝试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把数字技术充分融合到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中,实现40分钟课堂“容量最大化、学生主体化、学习体验化、延伸可行化”。
首先,开发各类学科在线课程,搭建教学平台,支持教师上传课程资料、布置作业、在线测试,学生可在线学习、提交作业、参与讨论等。其次,使用教育信息化工具。智慧教室投入使用,丰富教育教学展示方式。教学管理软件进一步提升,实现师生互动交流,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质量。再次,创建虚拟实验室,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实验操作和实践训练。最后,通过数字技术,学生可据自身兴趣、能力和需求进行个性化学习,可根据学生自身学习情况自动调整学习内容和难度。
另外,系统提供远程教育与移动学习、教育大数据分析、数字化教材与资源库等资源和能力,加强教师数字素养培训,并通过智能辅导与答疑系统,为学生提供自动答疑和学习辅导服务。
Q3:面对未来教育发展趋势,学校有哪些发展规划?将着重在哪些方面开展实践和探索?
冯赟:学校紧扣“立足新余,服务江西,辐射全国,重点面向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和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服务定位,不断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持续完善培养方案,专注课程建设,强化实践教学,全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深化教学改革,注重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未来,学校将全面推进“人工智能+教学”课程改革,通过AI、大模型、大数据及虚拟技术等对教学设计与教学内容、教学场景与教学资源、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学情分析与教学评价等进行改革创新,推进人工智能赋能课程教学全过程全环节,为学生提供多层次、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学校将拓宽引才渠道,加强师资培养培训。构建以“人才工程”为引领的各层次人才引培体系,配套相关的激励政策,搭建高端人才引培、教学科研团队建设、学科专业平台,着力强化教师的培训培养。
Q4:面对数智技术的快速发展,学校在制定长期教育规划时,将如何平衡技术创新与传统教学价值的传承?
冯赟:在人工智能技术掀起的教育教学改革浪潮面前,学校精准识变、科学应对、主动求变,制定出台《江西工程学院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实施方案》,开启“人工智能+教育”的新篇章。学校以高质量发展人工智能时代面向未来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目标,构建起学生人工智能素养培养、教师人工智能应用能力提升、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建设、人工智能赋能课程教学、教师人工智能科研能力提升、优质数字教学资源建设、深化产教融合工程、人工智能招聘优质人才、人工智能辅助教学与评估这“九大工程”,全力构建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的全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