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新明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当高尔基的这句箴言穿透百年时空,仍在城市的每个角落激荡回响。人类文明的星河之所以璀璨,正是因为有无数书籍化作的星辰,照亮着我们从蒙昧走向开化的漫漫长路。从尼罗河畔的莎草纸到殷商甲骨上的刻痕,从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到竹简上的篆隶,书籍始终是文明最忠实的守护者。它们如同永不干涸的泉眼,汩汩涌出智慧的甘露,滋养着一代又一代求知若渴的心灵。
古老的文明国度,向来有着好学精进的传统。在中国,孔子周游列国,编订六经,以竹简为载体,将儒家思想播撒四方;在古希腊,柏拉图的学园中,师生们围坐讨论,智慧的火花在羊皮卷上跃动。犹太人更是将读书刻进了民族的血脉,他们在安息日点燃烛光,诵读《塔木德》,这份对书籍的尊崇,孕育出了马克思、爱因斯坦等照亮人类思想天空的伟大人物。正如犹太谚语所说:“书本是甜的。”在他们眼中,书籍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生命的养分。
中华文明的延续,得益于书籍的传承。从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经卷,到天一阁中珍藏的古籍,从《诗经》的风雅颂,到《史记》的纪传体,造纸术与印刷术的发明,让文明得以跨越时空,生生不息。正如北宋诗人黄庭坚所言:“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书籍早已融入中国人的精神血脉,成为滋养心灵的清泉。
而承载着这些书籍的书店、书院,更是文明传播的重要场所。它们如同知识的灯塔,在历史的长河中始终闪耀。唐代的书肆,宋代的书院,明清的书局,都曾是文人墨客流连忘返之地。这些地方不仅售卖书籍,更是思想交流、文化传承的圣地。在这里,人们可以与古今圣贤对话,与中外智者神交。书店,就是一座城市的精神粮仓,是滋养灵魂的沃土。
我自幼嗜书如命,对书店有着特殊的感情。记得学生时代,每当路过书店,总会不由自主地驻足。即使囊中羞涩,也要在书架间徘徊许久,贪婪地汲取书中的知识。那时的书店,是我心中最温暖的港湾,是逃离现实纷扰的世外桃源。大学毕业时,我放弃留校的机会,毅然选择到新闻出版局工作,只为能与书朝夕相伴。如今,家中最珍贵的“奢侈品”,便是那满架的书籍。它们不仅装点了我的居所,更丰富了我的精神世界。我常想,这些书籍就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财富,它们承载的智慧与思想,远比物质更为珍贵。
然而,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实体书店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电子书、听书、短视频等新型阅读方式兴起,越来越多的人沉迷于碎片化的信息获取,而传统的纸质阅读逐渐被冷落。房租上涨、读者减少,让实体书店的经营举步维艰。曾经遍布街头巷尾的书店,如今已难觅踪影。有人说,实体书店的衰落,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是科技进步的代价。但我却认为,这不仅是书店的危机,更是城市文化的危机。
实体书店,不仅仅是售卖书籍的场所,更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标,是人们的精神家园。它承载着一座城市的记忆与温度,是喧嚣都市中难得的宁静之所。在这里,人们可以暂别快节奏的生活,静下心来,沉浸在文字的世界里,感受知识的力量。正如作家博尔赫斯所说:“如果有天堂,那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而书店,正是离天堂最近的地方。正如我每次走过位于西单的北京图书大厦,都用朝圣的目光仰望它一样。
幸运的是,在这艰难的时刻,仍有一群坚守者,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守护着城市的文化之光。政协委员李士杰就是其中的代表。他深知实体书店的困境,走遍京城,探访数百家书店,写下《城市之光——政协委员与京城特色书店》一书,为书店经营者发声。他不仅呼吁社会关注实体书店的发展,更亲自投身其中,创办了北京湖边草书店。他说:“好书店是城市的文化名片,是读者静谧的精神家园。”正是有了这样的守望者,实体书店才得以在困境中坚守,继续为城市点亮文化的灯火。
在京城的大街小巷,还有许多充满创造力的年轻人,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为实体书店注入新的活力。他们将书店与咖啡馆、文创空间相结合,打造出舒适典雅的阅读环境;他们举办读书会、讲座、签售会等活动,吸引更多人走进书店。在一个阴郁的下午,捧一杯咖啡,读一本好书,让时光在文字间缓缓流淌。这样的场景,正成为越来越多都市人向往的生活方式。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随着“全民阅读”“书香中国”等活动的深入开展,我们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拾纸质阅读,回归书店。那些曾被冷落的实体书店,正逐渐焕发出新的生机。它们不再是单纯的售书场所,而是集阅读、交流、休闲于一体的文化空间,成为城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实体书店,是城市的文化灯塔,是照亮心灵的明灯。它们或许会经历风雨,但永远不会熄灭。因为,只要人类对知识的渴望还在,对智慧的追求不止,实体书店就会一直存在,继续为城市点亮文明之光,为人们指引精神的方向。让我们共同守护这城市之光,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让书籍继续滋养我们的生命与心灵。因为我们坚信,读书,会让生活更美好;实体书店,永远是城市最温暖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