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七点,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区海澄镇月港古镇的晨雾还未散尽,曾金珠的店铺已亮起暖黄的灯光。货架上,一盒盒“双糕润”晶莹剔透,糖冬瓜与油葱的香气萦绕在空气中。“这是用古法蒸制的,甜而不腻,软而不黏。”她向驻足的游客介绍道,指尖轻点糕体展示其弹性,随后从选料到蒸制,将这项传承170多年的非遗技艺娓娓道来。
从“食杂铺”到“非遗驿站”
“双糕润”作为闽南传统糕点,2010年列入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曾金珠的店铺位于月港古镇景区入口,店内“双糕润”上点缀的糖冬瓜在灯光下如琥珀般透亮。而三年前,也仅是月港众多普通食杂店中的一家,货架上挤满卷烟和零食,生意平淡。
在一次日常走访中,龙海区局(分公司)客户经理蔡荣成发现游客对海澄“双糕润”兴趣浓厚,更想购买到正宗的手工款。“我的店就在景区‘门面’,为什么不把家乡味道推出去?”在蔡荣成的劝说下,曾金珠决心试一试。
曾金珠正在向外地游客介绍“双糕润”。
老手艺的新“蒸”程
为还原百年风味,曾金珠走访全镇,最终选定一家坚持手工制作的工坊合作。她严格把控原料,糯米粉须用本地当年新米,糖冬瓜须腌足百日。为提升体验,她在店内设置“非遗角”,通过老照片展示“双糕润”历史,柜台旁设有试吃小碟,还设计了一款“双糕润”礼盒,内含糕点与手绘版月港地图。
“传统美食要讲故事才有温度。”在蔡荣成的帮助下,她将制作过程拍成短视频,在朋友圈发布“老师傅凌晨蒸糕”的纪实片段,甚至有台胞看到视频专程来店,称“尝到了阿嬷记忆里的味道”。
线上线下“双糕甜”
“除了游客,也要让不在现场的人吃上‘双糕润’啊!”在蔡荣成的帮助指导下,曾金珠开辟了线上销售渠道,微信接单后,她每天清晨到工坊取货,确保糕点当日现做现发,并附上食用指南卡片。“有位北京的客人收到后冷藏三天,再次微波加热后,说也和店里一样软。”她自豪地说。
如今,通过她的小店,“双糕润”这道非遗糕点的销量大幅度增长,也带动工坊新增就业岗位。夜幕降临,曾金珠擦拭着展柜笑道:“感谢烟草公司帮我出谋划策,把老祖宗的手艺做成活招牌,让它香飘更远。”
从被动等待到主动传承,曾金珠的转型印证了“非遗+文旅”的潜力。当百年蒸糕的雾气再次升腾,曾金珠的店铺已经成为传统技艺与文旅融合的对话空间。
“守艺”与“创新”从来不是单选题,当非遗从展台走入生活,从记忆变为日常,其承载的不仅是技艺,更是一座城镇的文化自信。(康哲恋、张香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