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y-statics-cdn.app.xinhuanet.com/uploadfile/xinhuahao/f5d19fe3-f31f-4ddb-9fb9-ea8abb618f3e.jpg)
一部《闪闪的红星》,承载着几代中国人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其中流传甚广的经典歌曲,也成为了广大民众心底流淌的不朽旋律。在苦心打磨三年之后,11月22日至26日,以李心田小说《闪闪的红星》为蓝本,著名作曲家、小说同名电影作曲傅庚辰担任音乐顾问,著名作曲家张千一担纲作曲,剧作家喻荣军操刀改编,导演胡宗琪、舞美设计王欢、服装设计宋立、灯光设计邢辛、音响设计何飚等知名艺术家携手打造的国家大剧院原创民族歌剧《映山红》即将首度登临舞台,为观众带来一场火热信仰与赤诚情怀的精神洗礼。
作曲家张千一表示,歌剧《映山红》源自于一本书、两句话、三首歌。“一本书”指的是小说《闪闪的红星》;“三首歌”指的是在同名电影中,由傅庚辰先生作曲的三首流传甚广的经典歌曲——《映山红》《红星照我去战斗》《红星歌》;而“两句话”就是张千一在江西赣南采风时,在兴国、在瑞金常常听到的:“如果精神有颜色,那一定是苏区红。如果信仰有声音,那一定是哎呀嘞。”
转换视角:由“潘冬子”转为“冬子妈”
小说《闪闪的红星》与歌剧《映山红》有一个本质的区别,那就是主人公由潘冬子转变成了“冬子妈”。对于歌剧来讲,儿童因其演唱方面的特殊原因很难作为主角,所以要根据歌剧的艺术规律来设立人物关系,将原著的儿童视角转变为适用于歌剧演绎的成人视角。然而视角的转换,伴随的却是剧本的侧重点,包括结构和逻辑关系的改变,这为主创团队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剧本从编写到戏剧排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调整与磨合过程,最终形成了以“冬子妈”作为第一主角,“冬子爸”潘行义作为男主角,而潘冬子作为儿童演员的“主次”人物顺序。谈及此次改编,张千一说道:“按照歌剧这门艺术体裁的特点来设立人物关系,我觉得这次的改编是非常成功的一次尝试”。
遵循标准:做一部真正的民族歌剧
“这是一部具有典型民族歌剧标准特征的当代民族歌剧作品。”针对民族歌剧定义的广义说和狭义说,张千一认为“严格意义上的民族歌剧需要具备以下三个特征:一是核心人物是民族唱法;二是对白(或语言)参与戏剧进程、推进剧情发展;三是具有明确的地域风格或戏曲风格。”《映山红》的两位主演——冬子妈和潘行义都采用了民族唱法;同时该剧将音乐置于主导地位,并与对白有机结合,共同推动了戏剧情节的发展;另外,《映山红》的音乐不仅吸收了江西赣南采茶戏的素材,也融入了具有北方气质特点的戏曲元素,如板腔体或板腔形态、京剧锣鼓等戏曲风格的音乐语汇,并以出自兴国山歌的“哎呀嘞”作为全剧的点睛之笔,始终贯穿在冬子妈、潘行义、吴修竹等主要人物唱段中,达到音乐与文本、形式与内容的浑然一体。
不懈打磨:歌剧需在动态创作中不断出彩
对于精益求精的创作者而言,歌剧始终是“进行时”,永远都处在动态调整的过程中。在最初的设定中,童声合唱《红星歌》是站在乐池里演唱的,但是在排练过程中,主创们都感觉如果童声合唱能够在舞台上呈现,效果也许会更加光彩,于是导演重新设计了舞台调度的方案。回想起当时的创排场景,张千一说道:“那个时候我总是有一种画面感,那些戴着八角帽的孩子们一上台,底下肯定是掌声雷动,你会感觉到特别地阳光、特别地灿烂。孩子们对未来的那样一种憧憬定是扑面而来的,这些灵感都是在排练过程中获得的,歌剧创作的动态性特征确实有它的独特魅力。”还有游击队员合唱《红米煮的饭》的片段,在排演时大家都感到这段精彩的男声合唱篇幅略短,没听够,不过瘾。于是张千一和编剧沟通,在增添一段歌词的基础上重新进行布局和结构调整,调整后的版本变得更加丰富和完美。张千一感慨道:“许多创作都是在排练的过程当中逐步来完善的,所以歌剧的创作始终在动态之中,没有到上演的那一刻创作就没有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