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西安4月19日电 题:秦岭脚下,“鲜花经济”正迎春“绽放”
新华社记者张斌、吕轩昂
四月的秦岭脚下,春意正浓、花开正好。走进西安市长安区,一株株兰花舒展着修长的叶片,淡雅的香气在温润的空气中氤氲。
近期,第32届中国(长安)兰花博览会在长安区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5000余盆兰花竞相绽放,现场交易额达上亿元。
“我们这次带来了十几盆兰花,都是自己选种和培育的新品种,这次展会上还拿到了两个金奖。”来自江苏省宜兴市陶都国兰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的鲍晓霞高兴地说,“在秦岭脚下,与兰友们一同赏花,别有一番滋味。”
这场以“兰香秦岭 常来长安”为主题的盛会,不仅是兰文化的展示窗口,也是长安区花卉产业蓬勃发展的缩影。
第32届中国(长安)兰花博览会现场。新华社记者吕轩昂 摄
10余年前,长安区还只是“东花西送、南花北移”的中转站。从昆明、广州等地运来的三角梅、杜鹃等花卉在此短暂适应气候,便被匆匆发往西北内陆。此后,当地政府嗅到“美丽经济”的潜力后,逐渐将花卉定为农业龙头产业。在多重政策扶持下,大秦岭兰花、秦岭花世界等数十家花卉企业落地生根,一座座智能温室拔地而起。如今,长安区已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花卉集散地。
从“中转站”到“主产地”,鲜花产业在秦岭脚下绽放得愈发灿烂。近年来,依托便利的交通和良好的生态环境,长安区通过建基地、引企业、聚人才、育主体,2024年全区花卉生产面积达1.28万亩,花卉综合产值达36.5亿元。花卉产业不仅成为带动当地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鲜花经济”也成为城市消费的新亮点。
位于西安市长安区的蝴蝶兰生产基地。新华社记者邵瑞 摄
36岁的刘娇是西安市长安区黄良街道古城村人,大学毕业后正赶上家乡大力发展花卉产业,于是她顺势就在家门口做起花卉生意。
“刚毕业时,我开了一家花卉超市,后来又建起蝴蝶兰基地,如今基地面积已超过1万平方米,每年出售蝴蝶兰达50万株。”刘娇说,“以前要出去跑市场,现在我们长安花卉的知名度很高,西北很多地方的客户都是专门来我们的基地下订单,销售额一直很稳定。”
在长安区太乙宫街道,“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兰花寄养模式正悄然兴起——企业提供种苗与技术,农户负责日常养护,每盆保底收益80元。村民王桂芳家的庭院里,上百盆蕙兰在竹篱旁静静生长。“以前院子堆杂物,现在成了‘绿色银行’。”她轻抚兰叶说。
产业升级的齿轮加速转动,长安区花卉产业正构建起立体化发展格局。2025年兰博会期间,长安区政府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共建的花卉种质资源试验站正式挂牌,首批引入基因组测序仪等尖端设备,针对濒危品种展开保育研究;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创新推出“花卉贷”“花卉保”等专项产品,助力搭建全产业链支撑体系。
“多年实践证明,一朵花可以绽放一个产业,更可以提振一方经济。”西安市长安区相关负责人说,“未来,我们还要继续深耕花卉产业,让每一朵花都成为绿色发展的注脚,让秦岭的‘花语’成为乡村振兴的时代强音。”
在西安市长安区魏寨街道一家庭农场,种植户在管护非洲菊。新华社记者邵瑞 摄
不仅在长安区,秦岭沿线的西安市鄠邑区、蓝田县等地的花卉产业也不断茁壮成长。西安市农业农村局统计数据显示,仅今年春节期间,西安年宵花产业综合产值已突破6亿元。随着科技赋能、三产融合不断推进,花卉产业正在成为推动秦岭沿线山区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