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是元代文学的代表形式之一,是继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之后,我国文苑里的又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元曲语言通俗优美、题材广泛、风格独特,反映了当时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
《山水十二景图卷》(局部)【南宋】夏圭 绘
寿阳曲·远浦帆归
【元】马致远
夕阳下,酒旆闲,
两三航未曾着岸。
落花水香茅舍晚,
断桥头卖鱼人散。
撰稿:冯倾城 诵读赏析:安卡尔
【赏析】
本曲描画江村黄昏归舟的美景,反映了作者心归村野、向往恬淡隐逸的生活。
《山水十二景图卷》(局部)【南宋】夏圭 绘
马致远(约公元1251年—1321年以后),字千里,号东篱,汉族,大都(今北京)人,元代初期杂剧作家、散曲家。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以后,三十多岁时曾任江浙行省官吏。到元贞年间,约四十岁时辞去官职,与花李郎、李时中、红字公等,合组元贞书会。晚年退隐山林,“东篱”为号,以继陶渊明之志。所作杂剧今知有十五种,现存七种,其中以《汉宫秋》最有影响。马致远的杂剧语言质朴自然,富有张力,文风多样,既有典雅清丽,亦具豪放跌宕。其作品的内容多表现出对当时社会的愤懑不平,也因多写神仙道化,故有“马神仙”之称。马致远的散曲洒脱豪爽、声调优美,将诗词与口语熔为一炉,雅俗兼备,开创了曲的独有意境,为世人推崇。有辑本《东篱乐府》,现存小令百余首,套数二十三套,被后世誉为“曲状元”。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明朱权的《太和正音谱》更推崇其为“宜列群英之上”。
《寿阳曲》是曲牌名,又名《落梅风》。据《梦溪笔谈》记载,宋人以潇湘山水八幅入画,时人称为“潇湘八景”。此八景为平沙落雁、远浦帆归、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夕照。马致远以潇湘八景为题作了《寿阳曲》八首,此曲乃其中之一。早年的马致远曾有“佐国心”的远大抱负和“拿云手”的万丈豪情,但随着多年的仕途不顺,曾经的凌云壮志终于消磨殆尽。《寿阳曲·远浦帆归》描画江村黄昏归舟的美景,反映了作者心归村野、向往恬淡隐逸的生活。
作者笔下的这幅远浦归帆图,读来像舒展开一幅淡墨山水画,虽寥寥数笔,却构图丰富,层次鲜明,极富画意。夕阳余晖映照,酒馆的锦旗在晚风中悠然微摆,江滨泊满了归航的渔船,尚有两三艘也行将收帆靠岸。暮色中的渔村,落英缤纷,粼粼江水荡漾着淡淡花香,附近的茅舍灯火点点、炊烟袅袅,断桥头的卖鱼人也已收市散去。
如再三品味,又会发现,这幅图画充满动感:夕阳余晖闪烁,酒旗迎风飘扬,归帆逐浪而至,满树落花纷飞,花香随风飘荡,江上波光水影,茅舍炊烟袅袅,归家的卖鱼人渐行渐远……像是一组由远而近的电影镜头,远景近景交错,美不胜收。电影镜头般的转换也开拓了读者对声音的联想:可以想象酒馆里推杯换盏的喧闹声、远浦帆归的桨声和水声、桥头渔夫们的叫卖声,以至黄昏到来时酒尽人散的万籁俱寂,这白天里熙来攘往的渔村重归悠闲宁静,仿佛连花瓣落入水面的声音也能听到。
这首仅二十七字的小令没有直接描写渔民的劳动情景,而以花、水、茅舍等美丽的意象来喻示渔村天然环境的优美和恬静,衬托出渔人劳作后的轻松喜悦和怡然自得。全曲艺术造诣深厚,可谓以画为曲,曲中有画,意在画外,意蕴无穷,境界空灵,旷雅悠远,彰显了作者对远离尘嚣、与世无争的生活的向往。
撰稿:冯倾城,清华博士,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理事、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澳门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澳门中华诗词》主编。入选《中华诗词》吟坛百家。
诵读赏析:安卡尔,新疆广播电视台卫视节目中心主持人、记者,《经典诵读》《五星耀中华》主持人,原《新疆新闻联播》播音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