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生辰系统中,兔与“卯”相对应, “卯”时指清晨5-7时,此时太阳还未升起,空中仍是月光皎洁,玉兔是月亮的象征,执掌卯时可谓当仁不让。不知你是否好奇过,我国古代这些生肖是怎么来的呢?
每逢贺岁迎新,生肖动物总是最炙手可热的“新春代言人”,十二生肖轮值守岁的传统,从尧舜时代起,人们就将天干、地支排列组合用以记录时间,后来又选出十二种动物与地支对应,成为一天当中执掌十二时辰的代表,更是岁月流转中值守年份的守护神。十二生肖的概念,在东汉时期就已初步形成;时至今日,生肖、属相的概念,依然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深入人心。
然而,关于十二生肖最早的实物资料,却是出现在一份占卜罪犯的“通缉令”上。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的土竹简中,发现了占卜时示吉凶的《日书》,有一章标题为《盗者》,内容是占卜犯罪者的相貌特征,并赋予动物的特征,而这其中的叙述顺序正是按地支排列,而“盗者”的动物特征,也基本与生肖的顺序一致。如“子,鼠也,盗者兑口希须⋯⋯”“丑,牛也,盗者大鼻长劲⋯⋯”
睡虎地秦简-日书
湖北省博物馆藏
至于十二生肖如何从“通缉犯”变成了“守护神”,当下的研究还没有给出明确的线索,但是以生肖标记时辰、年份的独特方法,却是不折不扣在中国流传了近两千年。关于十二生肖最完整的配属,最早见于东汉王充的《论衡·物势》,到了南朝,沈炯作了一首《十二属》诗,让十二生肖的形象更加活灵活现,也突出了我们今天熟悉的“属相”概念:
鼠迹生尘案,牛羊暮下来。
虎啸坐空谷,兔月向窗开。
龙爆远青翠,蛇柳近徘徊。
马兰方远摘,羊负始春栽。
猴栗羞芳果,鸡环引清杯。
狗其怀物外,猪蠢官悠哉。
汉 十二辰纹铜镜
故宫博物院藏
汉唐以来,十二生肖的传说就广泛流行,从唐代开始古人还对十二生肖进行了“拟人化”的处理,十二生肖经常被塑造成兽首人身的雕塑或俑偶,身着文官装束,成套出现,俨然守护时令,维持时间更替的“守护神”。
唐 石十二辰兔俑
故宫博物院藏
故宫博物院就收藏有这样一套十二生肖玉器,其中兔子的形象一改平常软萌乖巧的样子,被塑造成了一位潇洒俊朗的书生:兔首人身的雕件呈现坐姿,左腿支起,右腿盘膝,左手举拳,右手执扇。
清 青玉十二辰——兔
故宫博物院藏
看过故宫博物院“卯兔”们的潇洒身姿,是不是解答了你关于生肖的疑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