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启动之际,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胸外科于4月15日举办“肺癌精准防治全周期管理”活动,通过“科普宣教+多学科义诊”模式,为近百名患者、家属和百姓提供一站式肺癌防治服务,搭建肺癌防治的“健康快车道”。
科技赋能:肺癌手术里的“GPS”与“火眼金睛”
活动现场,由胸外科、肿瘤内科、放疗科等专家组成的MDT团队,分别就不同主题进行了分享。
电磁导航支气管镜技术吸引了众多目光。宣武医院胸外科副主任医师钱坤现场分享如何通过电磁定位与CT等三维影像重建,将支气管镜精准导航至仅几毫米的外周肺野或微小结节。
“术中可以根据呼吸运动实时调整路径,减少因肺移位导致的定位偏差,就像给支气管手术装上了GPS和辅助驾驶系统,可精准抵达传统支气管镜难以到达的毫米级定位。”钱坤用生动的表达,为患者们耐心讲解,并介绍了宣武胸外科常规应用的单孔胸腔镜及机器人辅助手术。
面对许多患者关注的肺结节问题,人工智能阅片系统同样倍受关注。当看到AI能快速标记出传统阅片中较难发现的<5mm的磨玻璃结节,大家都很惊异。“这套系统可以对<5mm的微小结节进行三维重建与恶性概率评估,目前的识别准确率达98%,较传统阅片效率提升3倍,是早期肺癌筛查中的‘火眼金睛’。”宣武医院胸外科副主任医师张培龙介绍道。
科普暖心:以循证医学为基,破除治疗误区
全身化疗及局部放疗是肺癌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不良反应常让人望而生畏。“目前,化疗仍是驱动基因阴性患者的基石疗法,通过生物标志物检测筛选免疫治疗获益人群,可使晚期肺癌5年生存率突破20%。”姚舒洋医生用可视化数据鼓励大家消除认知偏差,理性看待治疗副作用,减轻家属对治疗的顾虑。
张静涛护士长带领团队演示《百肺待兴》呼吸训练操,通过腹式呼吸、抗阻训练等动作,帮助患者术后快速恢复肺功能。现场免费发放科普书籍《百肺待兴》并附居家康复打卡计划表,患者还可以扫码使用智能随访小程序,实现从医院到家庭的延续性管理。
全周期管理:防筛诊治康,构筑生命守护"闭环"
“肺癌防治需贯彻‘早筛早诊早治’原则。新技术的应用使肺结节检出率提升至98%,但需结合患者年龄、基础疾病等进行综合判断。”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胸外科主任、首都医科大学胸外科学系主任张毅教授表示,为给每位患者提供精准诊疗,团队对肺结节患者进行全周期追踪,采用肺结节分层管理模式:对于可能为恶性的结节考虑通过“随访观察-穿刺活检-微创手术”的阶梯式策略进行管理;而对于考虑为良性的结节,可在长期的随访过程中,结合炎症微环境调控、传统医学调理等多种手段,有望实现部分结节的稳定甚至消失。
同时,张毅呼吁倡导建立区域性肺癌筛查数据库,推动早癌识别标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