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作为传承和弘扬中华经典文化的关键阵地,应积极推进经典文化教育,引导青年自觉传承文化精髓,使其成为立德树人的坚实堡垒。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立足职业教育初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推出“读经典、演角色、研人生”育人活动,将课程思政理念深度融入其中,构建“大思政”协同育人新模式,把经典文化全方位融入技能人才培养全过程,为破解高职“重技能轻素养”的难题提供了创新思路与方案。
以文化传承为基,夯实“大思政”协同育人体系
高职学生普遍存在文化底蕴薄弱、人文素养欠缺的问题。学院打破传统思政教育的局限,把经典文化当作“大思政课”的优质教材,在“读・演・研”活动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通过三维赋能,打造“课堂+实践+文化”的立体化育人空间。在课堂教学方面,各专业课程紧密结合经典文化,将课程思政理念贯穿始终。护理专业学生诵读《黄帝内经》时,教师不仅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医学知识,更深入挖掘蕴含的“医者仁心”职业操守、尊重生命的价值观等思政元素,将其与现代护理职业道德教育相融合,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价值观。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演绎《满江红》,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切感受精忠报国的家国情怀,将爱国主义精神厚植于心。在研讨活动里,学生剖析经典角色,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辩证思维看待历史人物和事件,培养学生的历史担当,从经典文化中汲取智慧,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这一模式实现了思政课程与文化育人的深度融合,让工匠精神与文化自信在技能实践中同频共振,促进了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以沉浸体验为翼,创新“三全育人”场景
“读”以启智,经典浸润心灵
学院创新阅读形式,将《论语》《道德经》等典籍巧妙融入专业课堂,实现课程思政的有机渗透。护理专业学生在研习《护理学基础》等专业课程时,从《黄帝内经》中领悟“天人合一”的护理哲学,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这种传统哲学理念应用于现代护理工作中,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对专业的深度理解,使学生明白护理工作不仅是技术的应用,更是人文关怀的体现,从而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通过这样的阅读学习,学生不仅丰富了知识储备,更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政教育的熏陶,提升了自身的职业素养和人文情怀。
“演”以传情,历史触手可及
在华服秀场,学子们身着汉服行揖礼,教师适时讲解汉服文化背后所蕴含的礼仪规范、民族精神等思政元素,让学生在服饰演变中触摸文明密码,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在展演场,舞台剧《青春》将李大钊的革命誓言与南丁格尔誓言交织,学生在演绎过程中,深刻体会到革命先辈的坚定信仰和职业先驱的奉献精神,红色基因与职业精神得以薪火相传。这种沉浸式的表演体验,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对职业的敬畏之心,实现了文化育人与课程思政的双重目标。
“研”以明理,思辨引领成长
学生在研讨经典角色人生时,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将“修身齐家”的智慧转化为“技能报国”的行动,融入课程思政教育。例如,在分析《论语》中君子的品格时,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践行君子之道,如何将这种品德修养应用到未来的职业生活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学生们通过深入研讨,在贵州省大学生征文大赛中斩获佳绩,用文字诠释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展现出在课程思政教育下,学生思维能力和思想境界的提升。
以知行合一为帆,培育“德技并修”新人
历经五年实践,以“读・演・研”活动为载体,融入课程思政的经典文化育人模式,有效破解了高职育人“两张皮”的困境,实现了三大突破。
在育人载体创新上,学院将经典文化转化为可参与、可体验的育人场景,把课程思政元素巧妙地嵌入其中。学生在沉浸式活动中,不仅传承了经典文化,更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思政教育,文化自信得以生根发芽。例如,在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传统工艺制作,深刻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同时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了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育人机制创新方面,学院以协同育人为核心,构建了“学校统筹规划、部门联动推进、师生共建共享”的立体化大思政格局。各专业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思政元素,与思政课程形成协同效应。学校各部门紧密配合,共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凝聚起强大的文化育人合力。例如,教务处负责课程设置和教学管理,将课程思政要求纳入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学工处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课程思政提供实践平台;教师们积极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教学的各个环节。
育人成效创新显著,学生的人文素养显著提升。在省级赛事、评优评先中屡获殊荣,实践案例获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结项,为高职育人提供了可复制的育人方案。学生在参与“读・演・研”活动及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通过对经典文化的学习和课程思政的引导,不仅在专业技能上取得进步,在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等方面也有很大提升。他们积极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用所学知识服务社会,展现出新时代高职学生的良好风貌。
以文化创新为舵,书写“为党育人”答卷
当《诗经》的浪漫遇见护理专业的严谨,当《黄帝内经》的智慧照亮护理实训室,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正以经典文化为舟,在课程思政的引领下,驶向“德技双馨”人才培养的蓝海。这一模式充分表明,职业教育不仅是技能传授的场所,更是文化传承和思政教育的高地;高职学生不仅是未来的工匠,更是中华文脉的传承者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
面向未来,学院将持续深化“大思政”协同育人机制,进一步挖掘经典文化中的思政元素,丰富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使每一位教师都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让经典文化成为青年成长的精神底色,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技术技能人才贡献职教力量,书写“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崭新篇章。
“读・演・研”活动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模式,相关案例《高职院校以“读、演、研”活动为载体的经典文化育人研究》于2021年获批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立项,并于2022年顺利结项。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充分融入课程思政理念,探索经典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有效路径。“读、演、研”展演汇报演出3届,“华服秀”4届,形成案例汇编,展演节目《青春》代表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参加“喜迎二十大・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贵州省大学生舞台剧大赛。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中,通过对经典文化的深入理解和演绎,结合课程思政的引导,读写综合能力、审美意识得以提升,在省大学生征文大赛中获奖6项,学院获优秀组织奖。此外,还获得省大学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国家奖学金6人、省级优秀毕业生优秀学生干部100余人,在国家、省、市各级各类竞赛中屡获佳绩。
经过实践,实现了传承经典文化育人元素与工匠精神有机结合,通过对技能型人才进行经典文化熏陶、课程思政教育,学生的人文素养得以提升、文化底蕴有效夯实、增强了文化自信。他们积极投身志愿者活动,成为个人技能精、人文素养强、思想格局大、社会反响好的职业劳动者,社会服务能力强,在社会岗位中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社会反响良好,收到相关政府发来的感谢信。社会实践案例获贵州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共青团研究课题优秀等次。
近年来,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护理系育人成效显著,获国家级第二批全国急救教育试点学校、省大学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3项省级辅导员优秀工作案例、省级重点课题1项、省市级课题结项8项,省级精品课1项、示范性人才培养方案1项,校级课程建设项目8项,师生在国家、省、市各级各类竞赛中屡获佳绩,获国家奖学金6人、省级优秀毕业生优秀学生干部100余人,荣获国家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省、市级一等奖16项、二等奖50项、三等奖120项。“读・演・研”活动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模式,展演汇报3届,“华服秀”4届,形成案例汇编,展演节目《青春》代表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参加“喜迎二十大・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贵州省大学生舞台剧大赛。通过将课程思政融入经典文化育人过程,实现了传承经典文化育人元素与工匠精神有机结合,学生的人文素养得以提升、文化底蕴有效夯实、增强了文化自信,成为了个人技能精、人文素养强、思想格局大、社会反响好的职业劳动者,社会反响好,收到相关政府发来的感谢信。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育人如舟,行稳致远。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以“读、演、研”活动为载体的经典文化育人实践证明,当职业教育插上经典文化的翅膀,当工匠精神注入文化自信的灵魂,在课程思政的有力推动下,新时代高职教育必将书写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