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多哈,45摄氏度高温,2025世乒赛决赛硝烟正烈。上万名来自中国的球迷让卢赛尔体育馆人声鼎沸,他们手举五星红旗,热情如同沙漠中的热浪。一名当地人和我说:“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多的中国人!”
5月25日,王楚钦(左)庆祝夺冠。新华社记者 刘续 摄
赛场上,小白球的每一次跳跃都牵动着全场目光。球迷们用中文高喊着中国乒乓球运动员的名字,声音穿透玻璃穹顶,似乎能与沙漠中的热浪共舞。
拍完比赛,我走出卢赛尔球馆,看见了震撼的景象:大漠落日将卢赛尔体育馆镀成金色,如同壁画。我回想起小白球在聚光灯下划出的银白轨迹,此时与沙丘的弧线遥相呼应。当冠军奖杯举起时,闪光灯汇成星河,照亮这颗镶嵌在沙漠中的明珠。
5月24日,雨果·卡尔德拉诺(右)、梁靖崑在比赛结束后。新华社记者 刘续 摄
这场乒乓盛宴让我明白,体育精神如何跨越东西方文明,在最炽热的土地上绽放。
卢赛尔体育馆的聚光灯下,一切都裹着剑拔弩张的气息。
雨果与梁靖崑的决胜时刻,我紧贴挡板,跪在地胶上,紧盯着场上的瞬息万变,生怕错过了任何瞬间。
5月24日,雨果·卡尔德拉诺在比赛中发球。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梁靖崑先是手握3分优势,但雨果突然爆发,打出一波10比0的攻击高潮,我仔细观察并连续捕捉着他们面部细微的情绪变化。
每一次挥拍都像在撕扯命运的网,悬崖边缘的梁靖崑展现出顽强的斗志,连追6分,将比分追至9比10。此时,场馆内为梁靖崑呐喊助威声此起彼伏,我的心也跟着提到了嗓子眼,我不断调整呼吸,并操起广角机身,食指始终虚按在快门键上,等待着预想的那个最后时刻。
5月24日,雨果·卡尔德拉诺在赛后庆祝。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最戏剧性的一幕在赛点连环救赎中上演,雨果的反手拧拉直逼死角,梁靖崑的回球擦网出界。
雨果张开大嘴,仰天长啸,双臂张开,地板上映出他的狂喜,他的拳头一次次捶向空气,吼声穿透场馆的穹顶——这是属于巴西人的第一次世乒赛男单决赛入场券,镜头里每一瞬都写满历史的震颤。
而梁靖崑呆站在原地,低头凝视球拍,脸上布满不甘与遗憾,指尖无意识地摩挲胶皮。
5月24日,梁靖崑在比赛结束后。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胜负的裂缝在此刻无限放大,手中的相机记录下英雄的落寞与崛起,无论胜负,都值得敬佩。
随着与王曼昱的七局精彩大战落下帷幕,孙颖莎再一次仰面倒在场地中央,像极了她在南非德班世乒赛首次夺得女单冠军时的庆祝动作。那一刻,她闭上眼睛,尽情释放积压已久的情绪,仿佛将所有的汗水、压力与坚持,都交给了赛场的地板。而这一次,她依旧胜利了,但在赛后接受采访时,孙颖莎却说:“这次夺冠,和第一次相比,太不一样了。”
5月25日,孙颖莎(中)庆祝夺冠。新华社记者 王东震 摄
的确不一样,经历了无数大赛的洗礼,孙颖莎如今已然是中国女乒当之无愧的主力成员。世乒赛的竞争之激烈,压力之大,无需多言,而兼项混双和女单的孙颖莎,一日双赛已是常事。尤其是在女单决赛第六局,孙颖莎一度10:6领先,眼看胜利在望,却被王曼昱顽强反扑,将比赛拖入决胜局。孙颖莎赛后也说,胜利属于她和曼昱两个人。她和王曼昱贡献了一场极为精彩的决赛。
5月25日,孙颖莎(左)在比赛中发球。新华社记者 王东震 摄
我曾在东京奥运会场边记录孙颖莎初登大赛的锐气,也在德班世乒赛见证她首次问鼎女单。如今在多哈,我又一次站在赛场边,看她从稚嫩走向成熟,从追赶者变成被追赶者,看她一次次挥拍、一次次跃起、一次次高高举起奖杯,把国乒的旗帜一次次稳稳插在最高领奖台上。
当泪水滑落脸颊,已无需更多言语。冠军的荣耀从不轻易赠与任何人,它属于那些在漫长岁月中默默积淀、拼尽全力的人。
5月25日,冠军中国选手孙颖莎在颁奖仪式上。新华社记者 王东震 摄
孙颖莎,正在用一场又一场胜利,写下属于自己的乒坛篇章。未来的路,她还会走得更远,而我,也将继续在场边,见证每一次热血沸腾的瞬间。
多哈世乒赛现场,光影流转间,竞技激情与科技魅力交织碰撞。
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亲临赛事并考察工作区运行情况,当巴赫一行经过TTR办公室,目光被室内的科技设备吸引,当时主办方相关运管人员尚未就位,巴赫便前往赛场。大约半小时后,巴赫再次归来,同行的还有国际乒乓球联合会(ITTF)主席佩特拉·索林、国际乒联集团首席执行官兼世界乒乓球职业大联盟(WTT)董事史蒂夫·丹顿。这一次,他们详细询问TTR系统的运行原理,对这套系统十分关注。
5月23日,国际乒联集团首席执行官、世界乒乓球职业大联盟(WTT)董事史蒂夫·丹顿(右一)向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左一)介绍由中国公司运行的“鹰眼”系统。新华社记者 贺长山 摄
经过了解,这套设备是由中国一家体育人工智能企业打造并运行。它不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更是全球领先的软硬一体化“中国鹰眼”体育人工智能系统。除了乒乓球还覆盖足球、篮球、排球等众多体育项目,从智能训练教学助力运动员提升技艺,到运动技术等级智能测评实现科学评估;从赛事智能数据统计与分析挖掘比赛深层价值,到鹰眼裁判确保竞技公平公正,一系列人工智能产品与服务,全方位为体育事业赋能。
5月20日,王楚钦(左)在比赛中向裁判申请鹰眼挑战。新华社记者 贺长山 摄
此次多哈世乒赛,从小小的乒乓球、专业的球桌,到电子屏幕等硬件支持,再到电子回放、鹰眼裁判、数据运算这类赛事内核运营,“中国元素”无处不在。而这并非个例,在诸多体育项目领域,中国早已实现全产业链布局。从曾经以传统制造闻名世界,到如今凭借科技创新实现“智造”升级,中国在体育行业乃至更广阔的领域,正以稳健而坚定的步伐,完成华丽蜕变,让“中国智造”的光芒在全球赛场上熠熠生辉。
记者:刘续、肖艺九、王东震、贺长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