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卫视、芒果TV近期播出的电视剧《欢乐家长群》围绕小学生家长们的微信群展开故事,以小切口开掘家庭、学校、女性、职场与社会等多重命题,寄寓了创作者细腻温暖而不失敏锐的思考。
在亲子间的反差感受中品味教育观念的冲突
图为《欢乐家长群》剧照
《欢乐家长群》中,一个微信群串联起家长、孩子和老师及线上线下等多重人物关系,勾勒出家长众生相,折射出微妙复杂的人情世故与人性人心,恰是创作者观察生活的敏锐、提炼生活的功力的反映与见证。剧中,为了竞选家委会主任,家长们大显身手,通多国语言的博士父亲、热衷主事儿的全职妈妈、为了帮女儿努力竞争的老板夫妇一起上阵,一时忙得不亦乐乎;家长们为争取班主任照佛自己的孩子,老师的话“一句顶一万句”,令人啼笑皆非,正如孩子们悄悄议论的,“怎么家长比我们还怕老师呢?”听来童言无忌,却一语惊醒了刘向上这位从容不迫的编剧家长。再如为了协助学校举办运动会,家长们表现出近乎强迫症式的鸡飞狗跳,令人莞尔,更引人深思。事实上,世界范围内,家长们对孩子教育都高度重视,问题是如何让家长们的协助与服务更多公心、更为朴实,而不是掺杂太多私心与攀比。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少儿教育“减负”,《欢乐家长群》以此为背景,但家长们为了孩子的学习,如女主人公戴静所宣称的,不惜“干翻苍穹”。家长们为了孩子提高成绩可谓绞尽脑汁,送孩子去名为剧本杀实则是改头换面的各类补习班,看似滑稽,却暴露了顽固盘踞在家长们心底的教育观念。教育观念的冲突也体现在代际之间,如姥姥坚持果宝应该学芭蕾,而不顾孩子其实喜欢跆拳道。父亲刘向上则认为培养孩子的特长应尊重孩子的喜好。因此父女俩对姥姥总是阳奉阴违、令人发笑。
再如家长们为了孩子们的手工课殚精竭虑、越俎代庖,但在孩子们的眼里,大人们其实是怕孩子们笨手笨脚把手工搞砸,还是为了自己的面子与成就感,而不是享受和孩子一起做手工的快乐。再如戴静错过女儿果宝的生日,孩子们为寻找果宝四岁生日的许愿小树险些走失,都凸显了该剧倾听孩子们的心声,尊重儿童的人格主体性与精神情感的自主性的创作定位,也让该剧秉持的儿童本位的教育理念带有现代性的意义与启示。
对职场历练、女性意识与性别平等的衍生思考
图为《欢乐家长群》剧照
《欢乐家长群》并不限于表现教育观念的差异与冲突,还辐射到职场、女性生存处境以及家庭中的男女平等等多个命题。剧中,戴静不只是母亲、妻子,还是职场销售冠军、拼命三娘,她与职场新人“00后”丁丁的交往从不和谐走向理解默契,丁丁对职场压榨的率性反抗令人眼前一亮;同时通过戴静的眼光也呈现了职场的激烈竞争,尽管这些情节、事件并未表现得多么剑拔弩张,大多带有浓郁的喜剧性,但作品对职场人性的透视同样令人会心与思考。
而剧中一些家长对年轻美丽的单身母亲晓薇的着装、绯闻的议论,对晓薇人品的怀疑与攻讦无疑昭显出家长们内心的陈规陋见,他们显然是认同受害者有罪论的,事实上也充当着侵害者的帮凶。再如剧中的广场舞大妈对小区孩子们、家长们极尽打击倾轧之能事,却在网络上博得无限同情,作品借此对远离真相的舆情蜕变为网络暴力进行了观察与反思。
剧中,新手妈妈景婷婷和信奉“资源就是王道”的老板丈夫杨明彪一度激烈对峙,虽然没有“娜拉出走之后”的严峻追问,而是以轻喜剧的风格让杨老板在吃尽了苦头后,让景婷婷为自己赢得了尊重和肯定,家庭秩序重新恢复和谐,但仍然寄寓了创作者对家庭中两性平等的有益思考。
在轻喜剧风格中完成群像人物的个性塑造
图为《欢乐家长群》剧照
《欢乐家长群》在表现内容上与此前的少儿教育题材剧“小系列”最近一部《小舍得》较为接近,但前者没有后者主人公家庭关系中强烈的紧张感,家长们的教育焦虑感也大大缓解。同时,《欢乐家长群》的轻松诙谐与情景喜剧《家有儿女》的风格有一定可比性。
剧中,三个核心家庭三对家长、五个孩子,已有十一位人物,总体上群像人物的塑造比较成功,也保证了作品内容从始至终生动饱满、诙谐温暖。剧中,每个人物在个性上都有着很高的辨识度,如身为编剧的刘向上对生活和孩子们都有着悉心敏锐的观察,他的思考显然为全剧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观察视角。刘向上的教育观念宽松开放,和孩子们比较平等、善于换位思考。比如对贪玩儿、调皮的儿子果宁,刘向上比妻子戴静更多耐心,也更懂得欣赏孩子的优长,在果宁竞选班长遗憾败北后,刘向上引导孩子珍惜过程而不只是注重结果。当然他也有自己的原则,如果宁因迷恋游戏装备发起“众筹”,带同学们升级打怪、却发生欠款不还时,宽厚的刘向上和儿子认了真。
其他如晓薇的时尚率真,儿子糖豆是当然的孩子王,鬼灵精怪、主意超多。再如景婷婷这位后母对继子十五耐心有加,而生母沈月却因职业和个性对十五疏于照顾,这一新型人物个性与人物关系打破了传统坏继母虐待继子、悲情生母疼爱孩子的母题原型,自然真实,令人信服。
剧中小演员们的表演自然传神。初一怯懦、十五敏感,最终二人逐渐成长、不断战胜自我的弱点,也了然自己的需要;果宝的形象活泼可爱,又很敏感,当得知好朋友糖豆哥哥即将随父母搬到天津,她伤心不已,认为糖豆叛变了他们之间友情。事实上,孩子如何接受好朋友之间的分离正是个体不断独立、成长的必要体验,小朋友们相拥的温暖画面让全剧弥漫着不无伤感却又美好豁达的情绪意蕴。
(戴清,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博导,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视听艺术专委会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