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工结合与创新医药国际合作论坛19日在武汉光谷举行。新华网发
新华网武汉10月20日电(连迅、陈凌、周佳澜)高端医疗装备与创新医药未来该如何发展?10月19日,作为2024“东湖论坛”22场平行论坛之一,医工结合与创新医药国际合作论坛在武汉光谷举行。与会嘉宾参观体验国内企业展示的医工结合产品,就医工结合与创新医药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发展趋势进行深入探讨交流。
当天,在论坛主会场体验展示区,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智能脑机接口、智能驾驶等各类交互式体验设备引起嘉宾极大兴趣。在武汉灏存科技有限公司展台前,身着肢体动作识别设备的体验者,正在“教”机械手臂倒水。只见体验者戴上数据手套、拿起瓶子、做出倒水动作,一旁的机械臂同步完美复刻,将瓶子里的水成功倒进杯中。这一技术,未来将应用到人形机器人身上。
工作人员展示机械臂遥操作。新华网发 史伟摄
“通过肢体动作识别设备上的8个传感器采集数据,结合算法,我们能实时监测佩戴人的活动情况。任何关节活动超过0.001度,都能在3毫秒内接收到。”灏存科技市场运营负责人刘鹏介绍了公司这一最新研究成果——基于肢体动作识别的机械臂遥操作技术。下一步,灏存科技公司将结合人形机器人感知系统进行深度训练,从而形成运动神经中枢,更好服务人类生活。
武汉华威科智能技术有限公司展示的人形机器人运用了“人形机器人触觉感知系统”。无论是轻触,还是推拉、轻抚等复杂的交互,都能被机器人电子皮肤上的柔性传感器敏锐识别,体验者在电脑上能实时看到精准的压力值反馈。华威科柔性感知事业部总监王浩介绍,目前公司自主研发的“人形机器人触觉感知系统”与多家人形机器人行业龙头企业合作,实现小批量出货,已成功运用在超过100台人形机器人身上。
工作人员展示实时惯性动作捕捉数字人。新华网发 史伟摄
在论坛上,德国莱比锡大学安德亚斯·梅尔泽教授展示了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在医学影像技术及微创医疗技术领域的广泛应用。他认为医工结合有广阔发展前景,但也有一些因素制约了两者融合发展。他说,理工科科研人员和医学科研人员之间存在信息屏障和认知差异,对彼此领域的需求和技术进展了解不够,限制了医工结合的深入发展。而在成果转化方面,医工结合领域具有原创性、实用性及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并不多,难以转化为实际应用。
人形机器人是武汉正在打造千亿级未来产业的13个细分赛道之一。在武汉光谷,政府提出将以人形机器人整机产品为突破口,加快推进小规模量产,支持整机企业牵头建立创新联合体,引导“大脑、小脑、感知、躯干、四肢”等零部件企业融入整机制造产业链,实现整机与零部件协同发展。
一批相关企业在武汉光谷蓬勃发展。位于光谷的武汉唯柯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8年,致力于通过研发、技术服务、生产和销售,打造心血管全周期解决方案的创新医疗器械平台,为全球医患提供更优化的产品及治疗方案。由唯柯医疗创始人、董事长、湖北工业大学教授尚小珂牵头研发的“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置换系统”入选2024湖北十大医工交叉创新成果,未来,利用这一成果生产的心脏瓣膜产品成本要比国外同类产品降低一半。
“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置换系统”研发成功的背后,是科研团队的医工密切合作。尚小珂曾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主任医师,唯柯医疗研发总监孙明则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是一名工程师。“起初,我们的工程师不懂医学,医生不懂工程技术,双方交流存在专业壁垒。”孙明说,为从医工交叉转变为真正的医工结合,唯柯医疗工程师参与动物试验与临床手术,在现场感受医生操作,理解医生临床痛点需求。而医生则一起参与工程师会议,了解工程技术。“通过不断磨合,我们才慢慢做出更符合临床需求的产品。”
“创新医疗设备与医疗器械是前沿科技发展与人类健康事业的交叉点,计算机辅助医疗手术机器人与微创介入式医疗器械都是基于医工结合创新研发的优秀案例。我们希望向德国和全世界的专家学习并开展研发合作,将更多更好的医疗产品推向临床,造福广大患者。”尚小珂说。
湖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彭育园在论坛上发表演讲。新华网发
近年来,湖北工业大学秉承开放办学战略,致力于构建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的国际教育环境,聚焦新型工业化大力实施基础学科与交叉学科突破计划,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领域强化科研攻关。“当前,全球医药健康产业正处于快速变革中,医工结合已成为推动医药科技创新、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的重要力量。医工结合不仅拓宽了医学研究的边界,更为解决人类健康挑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湖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彭育园在论坛上说,加强医工合作,加强国际合作,共享科研成果,对于加速医药创新步伐、增进全人类福祉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本次论坛由湖北省科技厅、湖北工业大学、武汉市科技创新局、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办。来自高校及科研院所的院士、国内外专家学者,医疗医药领域的企业专家及高校研究生300余人参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