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2月17日电 日前,以“数智赋能未来 建设教育强国”为主题的第十五届新华网教育论坛在北京举办。海亮科技集团总裁张岩接受采访,围绕海亮科技集团在数智教育领域的成果与经验进行分享。
问题1:请简要介绍机构发展历程、业务范围及核心优势。
海亮科技集团系属海亮集团,依托教育服务板块近30年的发展历程和全产业教育资源,围绕“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全面成长”“教师队伍建设”等教育教学全场景,打造具备海亮特色及行业影响力的教育科技产品及服务,致力于“成为数字校园服务新生态的引领者”。
我们拥有一支由清北才俊、教育名家组成的核心管理团队,拥有企业自主创建的教育研发团队,以及众多专家名师、一线教师等,硕博研究员超500人,其中博士60多人,为产品研发和交付提供智力支持和服务保障。目前,海亮科技产品与服务覆盖28个省区市、90个地市、120县区、200所学校、37.4万名师生。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海亮科技主要有以下几点核心优势:
深厚的教育基因:我们依托的海亮教育拥有近30年的优质办学经验,还有全国各地超200所学校的综合管理服务实践,这使我们能够深刻理解教育需求、问题和挑战,能够精准定位并开发解决教育教学痛点的产品。
“生于校园 长于校园”的产品模式:凭借海亮教育资源,积极搭建与学校共创共享的模式,我们所有产品都经过海亮内部学校孵化,诞生于真实学校场景中,并历经试用、验证、打磨、迭代,切合一线教育教学场景。
卓越的研发与创新实力:凭借对一线教育场景的深刻理解、对客户需求的快速响应能力以及高效的成本控制等优势,我们能够更深入地洞察需求、更快捷地实现创新,并以更低的成本提供卓越的解决方案。
问题2:企业有哪些助推数智教育的产品矩阵,在AI教育领域有哪些创新实践或成果?
海亮科技现已构建涵盖“学生全面成长”“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质量提升”3大核心业务场景,囊括20余款产品的综合服务体系。我们既有咨询服务、培训课程等知识研究型产品,也有教育科技型产品,“软硬”深度融合,以策略和工具全面赋能学校。
比如在“学生全面成长”板块,我们持续打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星未来、班级课堂管理·星动力、智慧班牌·星魔方、家校协同育人·嗨家校等品牌并荟集了160余位清北菁英的清北朋辈伴行等产品和服务,通过全面评价、内外激励、环境浸润等方式,为学校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学生成长生态系统,携手学校和家庭,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海亮科技自研了教研管理·鸿儒教研、教师教学绩效评价工具·海班慧等线上系统,也开发了面向校长、班主任、教研领导者、职初教师等全方位的师干训课程,创新性融合数字化工具和专业咨询服务,全面激活教师队伍。
在“教学质量提升”板块,既有基于不同硬件设备的精准教学解决方案,如平板、答题器,也有海亮云校·优生培养产品以及数字化学科资源,帮助学校践行精准教学、打造未来课堂,推动学校教学成果实现飞跃式提升。
除此之外,我们始终在“AI+教育”领域开拓新产品,积极推动全国各地县域学校的数字校园建设,助力乡村教育振兴。
我们携手行业伙伴紧密合作,共同打造适用于教育行业的大模型,聚焦学校运营管理的各个场景,开展“以智助学”、“以智助教”和“以智助评”等智能产品和服务的研发。
在以智助教方面,围绕教研大模型推出“教学助手”,包括备课助手、AI听评课、课堂语音助手等工具,帮助老师优化工作流程,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
在以智助学方面,基于教学大模型开发“AI”工具,涵盖AI数字人助教、精准学习场景下的AI题库以及AI课后答疑等,致力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果。
在以智助评方面,我们专注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通过“以评促学”机制,帮助学校有效开展德育工作。例如,我们上市2年的产品“星未来”,覆盖学生五育评价和学校德育活动等场景,深度融合AIGC、大数据分析等技术,为学校提供详尽的学生画像,真正实现精准育人。通过“星未来”可以进行一键评分,并在学期末自动生成个性化评语,真正减轻教师负担。目前,这款产品已经覆盖了200+所学校,且收到广泛好评。
问题3:在机构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哪些特色或理念?
海亮科技始终坚持“生于校园,长于校园”的核心理念,深耕学校一线打磨产品,致力于让产品真正切合一线教育教学场景,为县域及学校提供“科技+服务”整体解决方案,以教育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协助县域教育质量全面提升。
我们的很多款产品都是和学校深度共创共研,并且围绕学校实际需求精心打磨产品功能。比如,2022年12月,海亮实验中学与海亮科技合作启动“一生一画像”项目,聚焦于构建围绕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评价体系。通过多角色参与和多场景数据采集,双方共同开发了一款特色数字德育产品——“星未来”,关注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和过程性评价。
这款产品从班级试点逐步扩展至全校应用,期间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迭代产品功能,陆续上线了全阶段学生画像、自动化数据处理及AI教师评语生成等功能,满足学校多元化需求,实现了教育赋能与减负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