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中泰街道盘活南部生态资源,擦亮竹笛、茶叶等“金名片”,并通过推动“四好农村路”建设与美丽乡村、未来乡村建设相结合,创新“农村公路+产业”“农村公路+文化”“农村公路+旅游”融合发展新模式,实现“一路通、百业兴”。
道路条件改善,“笛声”飘出乡村
中泰街道的紫荆村是“中国竹笛之乡”,竹笛想要走出山村,良好的交通是先决条件。
紫荆村党委副书记林成平说,县道石横线穿村而过,以前路况较差时,竹子只能依靠人工和翻斗车运输,难以保证原材料的及时供应。同时,由于快递无法上门,竹笛在电商的销售量只能达到三五百件后统一集中快递,产业发展受到限制。
2020年,在余杭区交通部门的支持下,石横线旧貌换新颜,一跃成为“四好农村路”。从此,货车进出竹林间不再有压力,快递车辆也可以直接上门收货,竹笛产销的交通条件不再掣肘。
“目前,紫荆村有竹笛生产加工企业160余家、电商100多家,村民2900余人超过半数从事竹笛行业。”中泰街道办事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整个中泰街道竹笛从业人员2000余人,年产中高档竹笛450万余支,竹笛年产值达3.5亿元。
助力产业发展,游客踏路而来
农文旅发展,交通同样不可或缺。
以前,来村里参观只能靠走路,因为大巴旅游观光车无法开进紫荆村,但“四好农村路”建成后,游客可以坐着大巴车“直达”展示馆、体验馆、苦竹林等目的地。
余杭区交通运输局“四好农村路”负责人钟平介绍,近年来,中泰街道建成“四好农村路”30条共计40.79公里,农村公路从“通”到“畅”,不仅改善了农村居住和出行环境,更有效带动了本地特色产业发展。
据悉,紫荆村坐拥28000亩苦竹林,围绕一根小小的竹子,村内建起中泰竹笛展示馆、竹音广场、紫荆书院等基础配套设施,并推出集产、学、研、游于一体的路线。
此外,紫荆村还同步开发相关的农文旅资源,依托竹笛人才文化艺术交流周、竹笛夏令营等节庆活动,引进制笛大师、演奏家成立工作室,紫荆村的知名度由此不断提升,前来体验做竹笛、吹竹笛的游客络绎不绝。
改善生态环境,百姓因路而富
除了竹笛产业,中泰街道还拥有茶园1.55万亩,是钱塘龙井和余杭径山茶的重要产区。据统计,2023年,中泰茶产量289吨,茶叶产值2.1亿元。
穿枫岭村而过的“四好农村路”石李线提升改造实施后,串联起村庄和茶园,村里也基于此发展了特色茶家乐等农文旅项目,实现百姓因路而富、产业因路而兴。
近年来,中泰街道坚持“建、管、护、运营”齐发力,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并创新“农村公路+产业”“农村公路+文化”“农村公路+旅游”融合发展新模式,更好助推农业农村现代化。
“如今,一条条‘四好农村路’有机融入风景秀丽的4A级景区镇,成为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中泰街道办事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比如跳后线等道路经过提升改造后,融群山、小溪、木桥等景观于一身,“人在画中游”的感觉油然而生,村庄生态环境和旅游业的发展都因此而受益。
余杭区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提升交通服务水平,把“四好农村路”建设成幸福路、产业路、生态路,实现“修一条路,美一片景,富一方人”,助力乡村振兴,推进共同富裕。(王黎娜/文 杭州市余杭区交通运输局/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