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远流长的戏曲艺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强大的艺术生命力。运用戏曲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载体,挖掘红色题材,讲好红色故事,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是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的重要一环。近年来,江苏大学紧扣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任务,立足校史,深挖红色资源、深化文化育人,融合创新红色文化和传统文化,开展接地气、提人气、扬正气的浸润,将理想信念等理论认知与生活实际中的情感体验相碰撞,潜移默化地推动广大青年学子坚定理想信念,赓续中华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红色剧目讲好“初心”故事
早在2012年,江苏大学就开始组建师资团队,建立大学生戏剧社团与戏曲传承基地,推进戏曲进校园工作。同时,以校内红色文化基地——王龙烈士纪念亭为载体,创设“江大思政驿站”教育品牌。近年来,江苏大学充分挖掘戏曲元素、历史元素、红色资源的互融互通之处,大胆尝试创排原创校园舞台剧。以红色戏曲创排为牵引,让师生在创排过程中,感受党的思想伟力,感悟家国情怀。2023年,江苏大学大型校园原创思政舞台剧——《王龙亭》在学校首次公演,获得广泛好评,
原创思政舞台剧《王龙亭》以镇江市首任市长王龙烈士生平事迹为创作蓝本描摹,讲述了烈士穿越时空与当代青年王昱尧(王龙烈士的重孙,曾就读于江苏大学)在王龙亭相遇,回忆战争年代热血青春的故事。青年学子不曾经历过的烽火岁月、王龙烈士没有看到过的太平盛世,在跨越时空的戏剧中相逢。剧目中,青年学子演绎烈士的追求与付出,王龙烈士看到了他为之付出生命的中华大地一派欣欣向荣。
剧目以戏曲的形式来承载,采用自由体京剧(以京剧音乐、话剧念白为主基调)。王龙烈士扮演者以京剧小生唱腔塑造,女政委扮演者用青衣演唱,反派伪军司令扮演者用丑角念白、花脸唱腔,现代的师生扮演者都用普通话(京白)表达,合理运用现代舞台技术,通过对传统技法的守正创新、努力开掘出新剧目中传统京剧的精气神,进一步让师生观众感受到王龙烈士那个年代所有革命者的担当与使命。同时序幕、尾声的设计用“错位时空”今昔对话,以旧社会的苦难反衬今日中国之盛世,用烈士精神来勉励当代大学生,记党恩、报国家,不负青春,勇担使命。
创排之前,学校党委宣传部主要负责同志多次指导,从理想信念的高度讲述剧目的时代价值,戏曲传承基地指导教师组织创作人员深入王龙亭现场,并采访王龙烈士后代;学校还邀请思政教师帮助学生们分析作品的思政内涵,进行现场教学。在创排过程中,江苏大学坚持“一生多师”、多元化、优势相长的实践模式,多角度促进参演者的思想境界的提升。表演学生由理论教师、行业专家、专业老师共同指导,每一个参演学生都被要求查阅相关史实资料,反复研读剧本。戏曲传承基地指导教师、校外指导教师与学生一起创作、同台排练演出,力求艺术化呈现剧目的思政情怀。剧目公演之时,主创人员对剧目所蕴含的政治理论、思想内涵、时代精神进行解读,现场宣讲,使到场师生深受教育启发。台前幕后十多个专业的师生参与到编剧、作曲、导演、表演、演奏和演出保障全过程,让理想信念植入心灵深处。
当戏曲走进了思政课,当优秀传统文化遇到红色革命文化,不仅让师生感受到革命者舍生忘死的家国情怀,也让他们在艺术观赏中接受了传统文化的熏陶。秉承着用故事阐述理论、以艺术传播思想、用现场深化感悟的理念,江苏大学尝试融通专业教学、艺术实践与思政教育之间的结合点,将相对枯燥的理论、朴实平淡的讲述转化为好懂好看的创新思政课堂;用立体、生动、鲜活的舞台将传统文化与思政大课堂有机结合,启发学生把所学、所思、所感,所悟付诸行动,实现知行合一。
戏剧名家赋能红色文化
一直以来,江苏大学坚持请名家、育新人,开展戏剧专家一对一指导活动,专业戏剧人相继走进学校,把戏剧理论与艺术实践带到校园,推动戏剧艺术融入红色文化,助力学生在戏剧演出、观看中锤炼品格、涵养精神。
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白玉兰戏剧主角奖获得者、镇江市剧协主席龚莉莉参演过多部红色经典戏剧,是校园原创舞台剧《王龙亭》的艺术总监,同时也是江苏大学戏曲传承基地的校外名家导师。在《王龙亭》创排过程中,遇到一些舞台调度较为复杂的片段,龚莉莉拉着学生们一起走位,一步步悉心示范,以帮助他们实现最好的舞台效果。在观看全剧初舞台后,龚莉莉也用心帮助学子逐一推敲细节,纠正形体动作与台词发声,普及舞台专业知识,
除龚莉莉之外,中国戏曲学院编剧王琰泽、镇江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卢琦、济南京剧院演员白洪亮等戏剧名家也应邀走进学校,从人物形象塑造、人物交流以及台词分析等方面,为参演学生们详解剧目表演的关键。从打光效果到背景音效,从台词语调到站位角度,向学生们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传达最专业的要求,促进剧目的专业化、精品化。无论表演元素还是舞台要领,还是剧中的人物分寸、人物关系、群像戏表达等细节,戏剧名家的参与都帮助参演学生们作出了合理的舞台解释。学生们在名家导师的引导下,汲取了不少专业舞台知识,表演效果有了立竿见影的提升,同时也更深入地感受剧中人执着于中华民族复兴、勇敢无畏投身革命的奋斗精神。
此外,江苏大学还定期举办“戏剧中的党史——红色经典戏剧艺术分享会”,多次邀请龚莉莉等作为主讲嘉宾,从艺术角度讲述党史,将党史教育与戏剧辅导有机融合,把思政教育与美育工作同步推进。龚莉莉分享她主演的《九九艳阳天》《完节堂1937》《革命媳妇》等多部红色经典戏剧,这些剧目作为庆祝建党百年等国家重大节日的献礼剧目,曾获得多项省级荣誉。通过“党史故事宣讲+传统文化体验”的形式,导赏剧中经典片段,讲述剧中革命先烈舍生忘死、坚守革命理想的故事,引导师生从故事、唱段中深切感受波澜壮阔的斗争历史,感受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信仰,让大学生明白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
代际传承赓续红色血脉
在用戏曲讲述红色文化的历程中,江苏大学把红色戏曲代际传承作为重要抓手,力求实现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有校外名家导师的言传身教,还有校内指导教师十多年如一日的坚守、兰韵戏曲社一代又一代青年学子的传承。
学校开设《戏曲鉴赏》等传统文化选修课,将京剧《穆桂英挂帅》、扬剧《完节堂1937》《茶山女人》《花旦当家》等优秀的戏曲作品编入赏析教材,覆盖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正能量;将戏曲界大量优良的道德传统,如敬业、刻苦、团结、修身、爱生如子、尊师重道等内容融入课程教学,对于青年一代具有突出的教育意义和现实意义。戏曲社指导教师冯磊还带领青年学子根据《中国共产党入党誓词》创作改编越剧歌曲MV《我宣誓》,于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前正式发布。铿锵的音乐节奏、青年学子们动听的越韵歌声,短短12句80个字的入党誓词唱出了初心和信念,唱响了“喜迎二十大,我心永向党”的主旋律。
近年来,江苏大学传统文化氛围愈发浓厚,青年学子的红色戏曲活动如火如荼。戏曲社从大一新生开始招募、培训青年学生票友,老带新、传帮带,分剧种进行指导,青年学子中唱响红色主旋律、传承中华好文化蔚然成风。戏曲社成员除了本科生、研究生,还包括很多留学生,登世界的台,唱中国的戏。京剧快闪、古琴昆曲情景剧、戏曲广播操云接力、新编京歌《我爱你中国》以及江苏大学校歌《百年辉煌向未来》等在校内外广泛上演,江苏大学学子在全国高校京剧演唱会、第六届江苏省大学生艺术展演中纷纷登台,并获得多项好成绩。代际传承让红色基因、红色血脉代代传承,在青年学子心中厚植爱党、爱国、爱家乡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