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的号角响彻辽沈大地,大唐锦州热电分公司办公室主任李红彪用敢想敢为的闯劲、善作善成的韧劲,在老工业基地转型的考卷上写下属于新时代青年的答案。这位“转业”2年零8个月的团委书记以“碳路者”“破冰人”“暖心人”的三重身份,诠释着“英雄城市”里最滚烫的青春担当。
以“实干”破题,凭躬行拓荒
在大唐锦州热电分公司的厂区内,矗立着见证城市工业记忆的烟塔。当同行者仍将其视作工业符号时,李红彪却从中窥见了“变废为宝”的密码,烟塔里飘散的不仅是水蒸气,更是亟待开发的能源宝藏。想了就要动起来,要不真就成空想。他利用工作之余查阅数十份相关材料和文献,走访十多个城市和企业进行调研,主动请命,与数十家相关企业进行洽谈,面对合作企业提出烟气尾部对受热面易磨损、收益率保障、工期成本控制等问题和顾虑,他逐一破解难题,最终经过180日夜的攻关,烟气余热回收项目顺利投产,真正实现“变废为宝”,助力企业回收利用10万余吉焦的废弃热量,年节省耗煤量达7000余吨,充分展示了青年人“敢为”之担当。
以“担当”立魂,笃行促发展
在李红彪看来,减排从来不是口号,而是行动。全国六五环境日,他率领团队第一时间响应“捐一点碳配额”的“碳中和”号召,日夜兼程与生产人员研讨、推动节能减排的操作和措施,对企业碳排放指标进行认真核算、分析,确保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尽可能减少碳排放,最终将60吨碳配额主动捐赠给辽宁省生态环境厅,用于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的温室气体排放,该公司也成为全国首个碳配额捐赠企业。作为锦州市半数供热面积的热源保障者,他深知“四管”泄漏意味着机组将会发生非计划性停机,进而影响冬季民生供暖,面对这一顽疾,他带领大唐青年在检修期义无反顾地从仅有半米的人孔门钻进漆黑的炉膛,爬行在仅有半米高的横向管排中,用双手和双眼仔细检查上万根受热管裂纹和磨损情况,在大唐青年人一代又一代的不断攻坚下,累计发现并跟踪处理“四管”缺陷超过2万处,创造了1号炉“四管”连续14年无泄漏的记录。
以“暖心”服务,照亮振兴路
为了让绿色的希望在下一代心中生根发芽,李红彪走进大定堡、铁合金等10余所小学,化身“绿色导师”,用生动的PPT、趣味的游戏,为300多名孩子讲述绿电故事,在稚嫩的心田种下环保的种子。在大齐村孟宪成老人的家中,新装的节能灯正温柔亮起,这位78岁的独居老人不知道,为他改造电路的“小李师傅”刚从新能源项目现场赶来,听到老人说“这灯亮堂又省电”时,李红彪知道三年突破的“锦州温度”,就藏在青年“用脚步丈量需求”的真诚里。
从工业脊梁到乡村课堂,从碳交易市场到百姓家里,李红彪用行动诠释着“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的青春誓言。在这片见证过辽沈战役的热土上,在这座英雄城市,无数像他这样的青年先锋,正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在全面振兴的赛道上跑出属于新时代的“锦州加速度”。(侯程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