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动画电影《哪吒2》风靡全球,昆仑山以及昆仑文化广受世人关注。青海省境内的昆仑山玉虚峰便是影片中玉虚宫的现实“蓝本”。昆仑山作为万山之祖,与中华民族的起源传说紧密相连,在中国神话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从《山海经》中“百神所在”的想象共同体,到周穆王与西王母部落的史诗对话,昆仑山始终是我国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磁场。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当代语境下,昆仑文化中“九州共贯”的大一统传统、“坚韧不屈”的精神图腾,正通过动画艺术的创新表达,让全球观众感受到中华文明超越时空的凝聚力量。昆仑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共同构建的文化符号,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重要意义。
从符号学维度解析昆仑文化
昆仑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文化原型,其在符号学层面所呈现的三重语义场域,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义与历史价值。从地理原点的角度来看,昆仑山作为万山之祖,是中国古代地理观念中的核心坐标,它不仅标志着地域的中心,更是连接天人关系的神圣空间。在宇宙模型的语义场域中,昆仑山被视为通天的阶梯,是天柱的象征,体现了古代先民对宇宙秩序的认知与想象。这种宇宙观通过昆仑山的意象在各种文化作品中得以体现,如古代建筑中的昆仑形制,反映了人们对天地关系的理解与追求。在政治隐喻层面,昆仑山在不同历史时期被赋予了特定的政治意义,从神话时代的圣域到经学时代的符瑞,再到帝国时期的地理标识,其能指的转化反映了中华文化从神话思维向政治理性的转型,但始终保持着对“天地之中”秩序的追求,这种恒定内核构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深层文化编码,对理解和增强中华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理解和把握昆仑文化记忆的层累生成机制
昆仑文化的叙事结构具有典型的“记忆层累”特征,这种特征在不同维度上展现出其独特的文化生成与演变机制。从空间维度上看,昆仑文化形成了“中心—边缘”的差序格局,昆仑山作为中心,其周边地区在文化认同上逐渐向外扩展,这种格局反映了古代中国对地理空间与文化空间的认知关系。从时间维度上看,昆仑文化构建了“创世—治世—末世”的循环叙事,从创世神话中的昆仑山作为世界起源之地,到治世时期的政治符号,再到末世想象中的昆仑仙境,这种循环叙事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历史发展与社会变迁的独特理解。从价值观维度上看,昆仑文化确立了“敬天法祖”的伦理范式,这种价值观贯穿于中国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行为规范与道德准则。此外,丝绸之路青海道与昆仑北麓路线的重合,使昆仑文化在文明交流中扮演了超级符号的角色,它既吸收了外来文化的元素,如祆教光明崇拜对西王母神话的影响,又通过和田玉的东输强化了本土文化符号的关联,这种双向的文化交流与融合进一步丰富了昆仑文化的内涵,使其在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符号再生产
昆仑文化在现代民族国家建构中展现出独特的整合功能,其文化符号再生产沿着空间政治重构、文化基因激活和集体记忆重构三条路径展开。在空间政治重构方面,左宗棠“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战略将昆仑纳入边疆话语体系,突出了昆仑山在国家安全与领土完整中的象征意义,而“昆仑关大捷”的战役命名,则进一步强化了昆仑山作为国土象征的文化认同。文化基因激活路径中,闻一多《伏羲考》对昆仑神话的现代阐释,以及费孝通“多元一体”理论中的昆仑隐喻,实现了传统文化符号向现代学术话语的转换,使昆仑文化在现代学术研究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集体记忆重构方面,昆仑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通过地理标识、神话叙事、考古遗址的三维叙事方式,实现了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让昆仑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得以延续与发展。这种再生产过程有效弥合了神圣性与世俗性、地域性与全域性、传统性与现代性等张力,青海多民族共祭西王母仪式、和田玉雕技艺的跨民族传承等实践表明,昆仑文化通过“符号资本—情感认同—制度规范”的作用机制,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着持续强化的重要作用,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构建具有中华文明特质的文化符号表征系统
昆仑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表征系统,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五个维度与中华文明的特质形成对应关系。在连续性上,从甲骨文“昆”字构形到现代文学“昆仑”意象,昆仑文化保持了语义链的完整传承,这种连续性反映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与文化传承的稳定性。在创新性方面,道教“洞天福地”说对昆仑仙境的本土化改造,体现了中华文明在解释体系上的迭代更新,展现了文化在传承中的创新发展。在统一性上,“河出昆仑”神话与黄河文化带的形成,构建了流域文明的空间认同,昆仑山作为黄河的源头象征,成为中华民族统一性的重要文化符号,强化了各地区、各民族对中华文明的共同认同。在包容性上,藏传佛教冈底斯山与昆仑的文化互鉴,展现了多元宗教在中华文明中的和谐共存,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精神与文化多样性。在和平性上,“化干戈为玉帛”的治理智慧,奠定了“协和万邦”的政治伦理,昆仑文化所蕴含的和平理念,反映了中华文明追求和谐、崇尚和平的价值取向。这种“五位一体”的表征系统,在认知层面形成了“天—地—人”的立体符号网络,在实践层面构建了“神话—历史—现实”的意义闭环,从而构成了中华文明话语体系的深层结构,为理解中华文明的突出特质与深刻内涵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视角。
昆仑文化的现代性转化揭示了文化符号再语境化的基本规律:当物理空间中的昆仑山升华为精神世界的“文化昆仑”,地域性知识随之转化为全域性认同。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要深刻把握昆仑文化符号阐释“流动性”与“锚定性”的辩证关系,既要保持昆仑文化基因的稳定性,又要着力激活昆仑文化的时代阐释力。
未来,要深入研究数智时代昆仑文化符号的传播机制,更好地发挥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要加强对昆仑文化在全球文明对话中的话语转换策略的研究,使这一古老的中华民族共享文化符号持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张利涛 林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