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深入推进的十年间,中国轨道交通技术标准与装备加速走向世界,但海外项目本土化人才短缺问题始终制约着国际产能合作。天津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铁道学院”)联合中国土木工程集团有限公司等中外企业,创新构建“跨界·链式·融合”国际化轨道交通员工培训模式,为亚吉铁路、雅万高铁等标志性项目输送2800余名本土技术人才,助力运输收入年均增长40%,为职业教育服务国际产能合作提供了“中国方案”。
破解困局:职业教育出海势在必行
随着中国土木等中资企业承建的亚吉铁路、阿布贾城轨等重大项目在“一带一路”沿线落地,合作国工业化水平低、职业教育滞后的问题日益凸显。以埃塞俄比亚为例,其本土员工技能培训普遍面临“质量不足、结构失衡”的困境,传统“照搬国内”或“项目定制”模式成本高昂、效率低下。2018年,铁道学院与中国土木启动亚吉铁路本土化员工培训,通过创新模式将教育培训时长压缩60%,节省来华培训成本数千万元,助力铁路运输收入从2018年起实现年均40%增长,2023年突破40亿比尔(约3352万美元),成为职业教育赋能国际产能合作的典范。
跨界协作:政校企共筑培训生态
面对跨国培训中文化、宗教、产业的多重壁垒,铁道学院以鲁班工坊建设为纽带,构建“政行企校”跨界协作机制。学院联合中国土木、埃塞俄比亚—吉布提铁路公司等中外企业,成立鲁班工坊产教融合发展联盟,制定13项工种标准、71项课程标准,开发72本双语教材,实现“培训方案共研、教学资源共建、人才评价共管”。在泰国、吉布提、尼日利亚建设的3个鲁班工坊,成为本土员工“家门口”的技能提升基地,累计为合作国培训师资337人次,培养“造血型”技术骨干。
针对海外项目“高、大、半”(高安全要求、大系统联动、半军事化管理)特性,学院创新“新职人员—技术骨干—公司高管”三级链式培养体系。从坦赞铁路员工来华培训起步,到为雅万高铁定制“认知培训—技能强化—管理研修”进阶课程,23年间累计为“一带一路”国家培养3600余名技术人才。2023年,学院获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校企合作案例入选“未来非洲—中非职教合作项目”,被央视、新华社等34家中外媒体报道百余次。
融合共生:小切口撬动大发展
在埃塞俄比亚亚吉铁路现场,本土员工通过VR仿真系统掌握机车检修流程;在印尼雅万高铁项目,管理人员依托“中铁定制”培训包提升协同调度能力——这些场景正是铁道学院“岗课共融”理念的生动实践。学院将中国轨道交通标准嵌入合作国职业体系,开发的5个专业标准获当地认证,助力天津骥腾科技实现职教装备出口订单400万美元。
多维融合的溢出效应持续扩大。学院与中外企业共建的“中泰高铁职教联盟”“京津冀职教国际化联盟”,吸引70余所院校借鉴经验;埃塞俄比亚驻华大使、吉布提教育参赞多次到访考察,称其“为非洲铁路自主运营注入动能”。2023年,学院联合头部企业启动坦赞铁路激活项目,为职业教育服务国际产能合作开辟新战场。
从‘输血’到‘造血’,职业教育出海必须走深走实。随着更多“铁院方案”走向世界,中国职业教育正成为“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桥梁,为全球轨道交通发展注入“中国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