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宇光(左)在为患者实施麻醉手术
如果不是因为发烧,你会主动关注体温吗?多数人的答案是“不会”。但体温的重要性却不容忽视,其与血压、脉搏、呼吸一起,并列为人体的四大生命体征。
人的生命体征异常表现在体温上,可能是发热也可能是低体温。相比发热,低体温既不被患者熟知也容易被医护人员忽视。
围术期低体温直接影响患者预后
“对于围术期患者而言,低体温可能性命攸关。”就新近发布的《围术期患者低体温防治专家共识(2023版)》(以下简称“专家共识”)做解读时,全国政协常委、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原主任委员黄宇光告诉记者,和其他三大生命体征异常如患者休克需要抢救、心律失常需要救治、呼吸衰竭需要急救一样,体温管理同样至关重要并已成为麻醉管理过程中的核心指标。
这份专家共识,由国家麻醉专业质量控制中心组织专家,在2017年第一版专家共识的基础上历时近一年完成更新修订,并在最新一期的《协和医学杂志》和《临床麻醉学杂志》联合发布。
担任共识专家组组长的黄宇光,另一身份是国家麻醉专业质量控制中心主任。
“高质量的循证医学专家共识,能够对促进患者健康、提升医疗质量和节约医疗费用起到重要作用。”黄宇光介绍,新版专家共识旨在以患者为中心,以防治围术期意外低体温为目的,为临床医生提供实现优质医疗服务的医学证据与建议。
围术期,是指围绕手术的全过程,其包括从病人决定接受手术治疗,到手术直至基本康复的这一段时间。
“围术期低体温,是指由于围术期非医疗目的导致患者核心体温低于36℃的一种临床现象,其也是围术期的一种常见并发症。导致患者围术期低体温出现的原因不止一个。患者的身体素质、手术时间的长短、麻醉药物的作用、手术室内的温度以及是否进行保温干预等因素,都可能影响患者的体温并进而导致低体温症的发生。”黄宇光向记者解释。
患者的低体温症一旦产生,即便只是轻度也可能产生严重的后果。
比如,低体温可能影响患者的苏醒时间并增加术中猝死的可能。这是因为,低体温会导致内脏血流的减少以及肝脏功能的降低,依赖肝脏代谢的麻醉药物因此需要更长时间代谢,这就延长了患者的麻醉恢复时间。而患者的体温如果持续下降至25℃-30℃,就可能出现心室颤动并导致死亡。
“不仅如此,低体温还可能导致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增加、出血量的增加以及应激反应的增强等后果,这些危害都直接影响着患者的预后。”黄宇光补充道。
围术期患者权益的维护需要多学科共同努力
临床上对围术期患者体温管理的状况并不理想。
10年前,北京协和医院牵头在北京10个郊区县完成的一项临床多中心研究发现,临床上围术期低体温症发生率高达39.9%,体温保护却不足10%。为了强化手术患者的体温规范化管理,减少术中和术后低体温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优化患者术后转归,国家麻醉专业质量控制中心于2017年发布了第一版专家共识。
“2017年版专家共识发布以来,我国的麻醉科医师和外科医师对围术期低体温防治作出了积极努力,国家麻醉专业质量控制中心和众多的省级麻醉专业质量控制中心也已经把体温保护作为核心指标。但2019-2021年北京部分医院的统计结果表明,患者术中低体温发生率仍高达29.9%,主动保温率也仅为26.3%。在我国,每年接受手术治疗的内地患者就有约7000万例,显而易见,面对庞大的低体温患者群体,临床上围术期体温管理仍有待进一步加强。”黄宇光表示。
因此,为了持续提升围术期患者的体温管理质量,国家麻醉专业质量控制中心组织专家,基于当前的循证医学证据及五年来国内外在围术期低体温防治领域取得的重要进展,对第一版专家共识进行了更新修订。
较之第一版专家共识,新版专家共识有四大亮点——强调对患者体温实现连续监测、智能预测;体温管理目标兼顾循证医学证据与患者体感的热舒适度;以患者为中心,关注特殊人群;以预保温为核心环节,建议的体温保护具体流程操作性强。
针对新版专家共识,黄宇光同时强调,在临床实践中,不同手术类型的围术期体温管理方案应根据临床客观情况和患者特点各有侧重,对有不同基础疾病的患者实行个体化管理。因此,临床工作中应综合考虑低体温风险分层和临床效益等因素,多学科协作制定手术患者个体化、全方位、可持续的围手术期体温管理策略。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体现在医疗行为中就是以患者为中心。我们在新版专家共识中呼吁,加强对手术患者整个围术期的体温监测和管理,就是希望能够进一步提升低温防治的水平,为患者预后争取更大的利益。”黄宇光说,虽然麻醉只是影响围术期患者发生低体温的原因之一,但维护患者的权益却需要包括麻醉在内的多学科联合。
因此,他也希望,更多的学科能够联合起来,为医院的高质量发展、为提升低温防治的整体行业发展水平共同努力,并一起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