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1月12日电(唐滨妮)11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10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其中,广义货币(M2)稳增长趋势明显,狭义货币(M1)增速跌幅收窄,社会融资规模增长企稳,个人住房贷款规模向好。
11月11日,央行公布的10月金融数据显示,前十个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6.52万亿元。初步统计,2024年10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403.45万亿元,同比增长7.8%;前十个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27.06万亿元。10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同比增长7.5%。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当前金融总量平稳增长,支持实体经济力度稳固。数据显示出多个亮点:一是M2增速回升,M1在连续6个月负增长后首次出现降幅收窄;二是信贷结构优化,特别是个人住房贷款增长有所好转;三是社会融资规模平稳增长。
信贷投放平稳 结构持续优化
——从总量看,10月末,我国人民币贷款余额254.1万亿元,同比增长8%;1至10月,各项贷款增加16.52万亿元。有市场机构估算,前三季度主要金融机构贷款发放量超过110万亿元,比2023年同期多近8万亿元,比2022年同期多近20万亿元。
——从结构上看,信贷结构持续优化,金融“五篇大文章”支持成效持续显现。10月末,单位中长期贷款余额109万亿元,同比增长11.4%;“专精特新”企业贷款余额为4.23万亿元,同比增长13.6%;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3.17万亿元,同比增长21%;普惠小微贷款余额为33万亿元左右,同比增长15%左右。以上贷款增速均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另外,10月个人住房贷款规模明显好于前9个月月均减少690亿元的水平,也好于前两年同期的水平。
——从利率上看,10月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5%左右;新发放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为3.15%左右,均处于历史低位。
M2增速回升 M1降幅收窄
10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同比增长7.5%,增速继续企稳回升。另外,狭义货币(M1)增速在连续6个月负增长后首次出现回升。业内人士分析,M1增速边际回升,既反映出增量政策加快推进的背景下,经济活动企稳向好,社会信心有所改善,也反映出金融市场上投资者风险偏好提升。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随着债券市场和理财资金开始向存款回流,银行向证券、基金等非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融资增加,以及财政支出加快推动财政存款更多转化为企业存款,都推高了M2增速,过去两个月累计升高1.2个百分点。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称,信贷投放总体平稳,一方面贷款发放规模持续扩大,进一步盘活存量信贷资产。另一方面信贷结构持续优化,金融“五篇大文章”支持成效显现,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保持稳固。
温彬认为,展望明年,稳内需重要性提升、财政延续发力等多因素叠加,货币政策需继续加码,同时新设货币工具的作用将进一步凸显。而强化与财政、消费、产业、地产、资本市场等领域将持续协同发力,增强宏观政策的一致性。
“在政策加力的方向下,考虑到目前金融机构平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距离5%的合意下限空间日益缩窄,以及降准、MLF、再贷款工具对全市场流动性影响的传导相对较为间接,未来国债买卖业务、买断式逆回购等新设工具有望加码使用,不仅能够减轻MLF的续作压力,还能降低对降准工具的依赖,提升流动性调节的精准度和灵活性。”温彬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