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天是长个的黄金期,这个说法有依据吗?
随我们生活质量的改善及科学育儿知识的普及,孩子的身高成为家长们越来越关注的焦点。儿童的生长发育以及最终身高的获得与遗传、环境、营养、内分泌、疾病等因素密切相关。
春季阳光充足、气候适宜,能保证孩子户外运动的时间和强度;运动可增进食欲,促进睡眠质量,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使骨骼生长发育旺盛;运动还能促进生长激素的分泌。
此外,更多的户外活动还能增加孩子们接受日照的时间,促进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从而更有利于骨骼生长。
同时这是学校生活学习阶段,儿童作息规律、膳食结构更合理。故与冬季相比,春季儿童身高增长明显加快。爸爸妈妈们不妨抓住生长最快的春季,使孩子的生长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2.在医学上矮身材是怎么定义的?有身高焦虑的家长多吗?
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挺拔俊秀。对于矮身材,医学上的定义是:指在相似环境下,身高小于同种族、同年龄、同性别正常儿童身高均值的 2 个标准差(-2SD)以上或处于第 3 百分位以下。在矮身材出现前,要及时发现生长的异常趋势,则需要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注意监测儿童的年生长速率。婴幼儿期(3 岁以下)生长速率<7 厘米/年;儿童期(3 岁~青春期)生长速率<5 厘米/年;青春期生长速率<5.5~6.5 厘米/年,可考虑为生长发育迟缓。
在临床上确实会遇到很多有身高焦虑的父母。家长对身高过分关注和期望值过高,无形中会给孩子带来心理压力。
各种原因导致的家长和孩子恐矮心理,使有些家长去找一些方法来让孩子长高,比如使用生长激素。生长激素是一种治疗性药物,而不是美容增高品。为此,我们需要严格严格掌握用药适应症,规范生长激素的诊疗。对符合适应症的患者,一旦启动生长激素治疗,则需在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相关指标,既要保证治疗的有效性,又要强调药物的安全性。
3.家长怎么判断孩子到底是个子矮还是长得晚呢?
一般大众所说的“晚发育”,医学上称为”体质性青春发育延迟“,原因可能与环境、营养状况及遗传因素有关,尤其是父母双方中的一方有晚发育史,会发生晚发育的可能性更大一些。男多于女。晚发育的特点是:出生时身长、体重均正常;出生后其身高增长逐渐减慢,同时伴有骨龄落后。体格检查无异常发现,躯体的比例正常,血甲状腺功能、血常规、生化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生长因子和生长激素激发实验正常;
晚入青春期,男可延迟至16-18岁,女可延迟至 14-16岁甚至更晚出现性发育。一旦进入青春期后,仍可有正常的青春期身高突增,其最终身高能达到正常遗传身高。
所以医生需要通过询问病史,包括孩子生长速率,既往病史,家族史、出生史,做全面体格检查,包括孩子性发育水平评估,完善相关实验室检查,如骨龄、甲功、IGF1、GH等明确矮身材原因,还需要定期随访。不要认为孩子个子矮都是“晚长”,没有经过内分泌专科医生综合评估,是不能掉以轻心的。否则如果就诊时间晚,骨骺接近闭合的话,错过最佳治疗的窗口期,永远丧失了帮孩子长高的机会。
4.哪些因素会导致孩子的骨龄提前呢?使用生长激素会导致骨龄提前吗?
骨龄比实际年龄更能反映人体生长发育水平和成熟程度。测定骨龄第一能及早了解儿童的生长发育潜力以及性成熟的趋势;第二可预测儿童的成年身高;第三还对一些儿科内分泌疾病的诊断有很大帮助:如骨龄提前的疾病包括性早熟、肾上腺皮质增生症或肿瘤、甲状腺功能亢进等;骨龄落后的疾病包括生长激素缺乏症、甲状腺功能减退、Turner综合征等。
目前认为影响骨成熟的因素分为非内分泌和内分泌因素:
前者包括营养、慢性疾病、环境/饮食及遗传等。多项研究提示超重/肥胖儿童常伴有骨龄提前,骨龄提前与BMI呈正相关。
后者包括雌激素、肾上腺激素、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
其中雌激素是骨骺融合的主要决定因素。因此,任何造成性腺功能减退的病因常会延缓骨骼成熟,反之各种原因所致的青春发育提前,常伴骨龄超前,身高受损。
甲状腺激素在骨骼发育、线性生长、骨转换和维持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甲状腺功能亢进会加速骨成熟的进程,导致骨龄提前。相反,甲状腺功能减低症患儿骨龄落后,甚至生长和骨成熟停止。
GH也具有促进骨骼成熟的作用,患生长激素缺乏症的孩子骨龄落后于实际年龄。但GH不是影响骨龄的主要决定因素,rhGH治疗使生长速率加快,身高逐渐趋于正常,骨龄也逐渐趋于正常。正确使用生长激素治疗不会导致骨龄提前。
5.对于生长激素治疗,还有哪些认知上的误区呢?
误区一:引起性早熟
人体重要的神经内分泌轴主要有:下丘脑-垂体-生长轴、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以及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其中下丘脑-垂体-性腺轴(HPG轴)是控制人体性激素分泌的分支,性腺(包括女孩的卵巢以及男孩的睾丸)接受来自垂体的激素信号,合成并分泌性激素,促使第二性征发育。而下丘脑-垂体-生长轴是调控人体生长的主要内分泌系统,GH是人出生后促生长的最主要激素,并不参与性发育的调节。因此rhGH治疗不会引起性早熟。
误区二:导致孩子肥胖,还会诱发糖尿病
生长激素除具有促线性增长作用外,还具有改善身体组分及代谢、增加骨密度等作用。rhGH 治疗中总体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于3%,主要出现在剂量过大或生长过快等情况。长期以来对rhGH安全性的关注主要集中在糖代谢异常/糖尿病和肿瘤再生和(或)复发这两个方面,但目前没有证据显示rhGH与这两者有关。
rhGH治疗并不增加1型糖尿病的患病率,但长期rhGH治疗可降低胰岛素敏感性,增加胰岛素抵抗。绝大多数患儿在rhGH治疗期间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部分患者出现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受损,但多为暂时、可逆的,极少发展为糖尿病。
所有患儿在 rhGH 治疗前都应筛查空腹血糖与胰岛素,治疗中也应定期监测糖代谢指标。
遗传因素、糖尿病、高血脂等代谢性疾病家族史,是发生糖代谢异常的高危因素。特别是Turner综合征、Prader-Willi综合征、小于胎龄儿为发生2型糖尿病的高危人群,此类患儿接受rhGH治疗后发生2型糖尿病的风险远高于其他人群,应根据病情权衡利弊,在充分知情同意的前提下决定是否进行rhGH治疗,并在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患儿糖代谢相关指标。
在接受rhGH 治疗的儿童中,观察到的其他不良反应包括良性颅高压、股骨头滑脱和脊柱侧凸加重、甲状腺功能减退、色素痣、手脚变大等。但这些是rhGH本身的副反应还是与rhGH引起的快速生长相关仍然未知。
6.如果爸爸妈妈都矮,是不是意味着孩子个子也不会高?
用遗传推测身高并不绝对。遗传虽然是影响身高的重要因素,但也只占70%左右。孩子的身高“七分天注定,三分靠打拼”,后天因素也会影响孩子的最终身高。后天因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营养、运动、睡眠、情绪。不论父母的身高情况如何,家长们都应学会定期,一般是1到3个月测一次,给孩子测量身高和体重。如果出现身高增长异常时,要及时带孩子到医院就诊。
7.家长要怎么做,可以正确帮助孩子长个子呢?
营养补充:有助于成长的营养物质包括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微量元素等。在饮食保证量充足的同时,还要注意合理搭配和多样化,即粗细搭配、荤素搭配,才能使营养既充足又全面。值得注意的是,营养过剩会导致儿童肥胖而产生一系列代谢综合征,反而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和发育。
充足睡眠:生长激素呈脉冲式分泌,受下丘脑产生的生长激素释放激素的调节,还受性别、年龄和昼夜节律的影响,睡眠状态下分泌明显增加。因此,长期日夜颠倒,打乱正常生活节奏会影响身高增长。学龄前孩子最好保证每天 10 小时以上睡眠时间。
运动锻炼:运动可增进食欲,促进睡眠质量的提高;又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增加对骨骼组织的供血,使骨骼生长发育旺盛;运动还能促进生长激素的分泌,运动半小时后,生长激素的分泌达到最高峰。有利于长高的运动包括跳跃、跑步、摸高、打球、跳绳、游泳等。
如果出现身高增长异常时,要及时带孩子到医院就诊。
(上海市儿童医院 内分泌科 吕拥芬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