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交通强国战略和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创新构建产教科创互融互促机制,牵头组建全国公路智能建造与管养产教融合共同体,为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注入强劲动能。通过三年实践,形成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产业服务协同发展新格局,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中交出了亮眼答卷。
聚焦国家战略需求,构建产教融合新生态
面对《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的智慧交通、安全保障、绿色发展新要求,学院紧抓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智能交通建设机遇,联合中铁十六局、石家庄铁道大学等60余家单位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通过建设供需对接数据平台,发布行业人才需求预测报告和技术供需清单,制定系列运行管理制度,形成"人才培养、课程开发、师资共建、技术服务、国际合作、支持保障"六位一体的协作机制。共同体成员单位通过股份制合作共建现代产业学院、实践中心等实体机构,创新效益分配机制,实现产教深度融合。
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锻造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学院首创"项目贯穿、交互训教、三段递进"培养模式,依托3个特色产业学院和"1+1+N"智慧道桥产教融合实践中心,构建"路桥智能建造技术学习期-实践期-创作期"三阶段培养路径。联合龙头企业开发《桥梁上部施工技术》等32门核心课程,建成国家级教学资源库1个、省级4个,覆盖全国141所院校和1288家企业,用户达12.9万人。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达99.54%,90.24%入职规模以上企业,培养出2名"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和1名"基层就业卓越奖"获得者。
打造金师团队,赋能产业技术升级
学院组建由杜彦良院士领衔,包含3名行业领军人才、4名国家级工匠大师的师资团队,创新"五阶四能"教师培养模式。建成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等5个国家级教学团队,获全国教学能力比赛二等奖2项、国家教学成果奖1项。团队深度参与延崇高速、京德高速等重点工程,攻克季冻区公路服役安全等技术难题,研发的智能检测系统通过无人机图像分析实现基础设施损伤分级预警。
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显著,服务能级持续提升
近五年校企合作承接太行山高速等47项技术服务,合同额达2843万元,累计为施工企业节支超10亿元。发表SCI/EI论文50余篇,获授权专利59项,参与制定中国公路学会《透水沥青路面技术指南》等行业标准。在70%超高掺量胶粉改性沥青等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6项,其中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国公路学会特等奖1项。
学院通过构建"产教科创"四位一体服务体系,培养出大批"工地能架桥、课堂能教书、行业能培训、技术能研发"的复合型人才,为京津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技术支撑。未来将持续深化产教融合,助力交通行业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为交通强国建设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