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2月13日电 11日,以“数智赋能未来 建设教育强国”为主题的第十五届新华网教育论坛在北京举办。
“科技筑基 智启未来”科技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第二场圆桌对话环节,由新华网教育事业中心副总编辑商亮主持,以《贯通式培养教学模式下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践》为题,邀请北京一零一中党委书记、校长熊永昌,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校长、党委副书记李晓辉,同济大学本科生院院长、新生院院长(兼)吴志军,就各自学校的的育人经验和实践探索情况展开讨论。
针对在初高中阶段,学校如何识别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问题,熊永昌表示,学校会通过一些课程设置将具有禀赋的孩子和普通孩子做区分,通过他们的表现可以观察识别区分;还会用专业的测评手段,从心理、智力、学科等维度进行综合评估,对被选入拔尖人才培养项目的孩子进行专门化、个性化、针对性的计划和课程支撑。李晓辉用“三个有、一个能”来回答,他介绍,有兴趣和有天赋是两个最基本的特点,天赋是做事效率高,兴趣是好奇心强;将有兴趣转化为有志向,引导其形成能自律。概括起来就是从发现到培养,最后成为有兴趣、有天赋、有志向,能自律。吴志军从高校培养的角度切入,他认为一是要有视野,有眼界,站在更大范围,放眼全局;二是要有方法,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与颠覆性技术的能力;三是要有强大内驱力,面向未来。
针对在贯通式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的作用,熊永昌认为,人的成才不是割裂的,本身应该是贯通的。对于天赋高、成长速度快的学生来说,贯通培养尤为重要,但需要重视知识连续性的问题;其次能力、思维也需要连续性;另外提供系统性的支撑,来平衡相对的短板;最后要早些引领学生进入创新研究领域,对确定他们的人生目标和未来研究方向都会有帮助,并有较早的创新突破。李晓辉表示,贯通培养最大的价值在于:尊重人的成长规律,人成长最大的规律一个是主体性,另一个是差异性。需要给一部分早慧的孩子提供成长空间。从国家角度看,希望孩子可以早现、早培养,早成才,越早成才贡献越大。吴志军认为,贯通培养具有强大的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并且贯通式教育方差很大,只有保持大方差,才会有更多的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同时应当尊重学生身体、心理成长,尽可能地满足其的需求,帮助其快速成长。
谈及如何从各学段设置相应的课程,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和更好地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时,熊永昌表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速度成长的很快,希望教育能做到个性化,因材施教,给每一类孩子都能提供合适的课程和成长渠道、育人方向,这是我们教育追求的方向。学校现成立英才学院,其中多个项目和研究课程都可让学生挑选,按课程类别、难度、水平区分,打破年级的界限和学科的界限,贯通整个学科和成长路径。李晓辉从两个角度介绍,一是课堂角度,想办法给已展示出天赋的学生开设分类、分级、分层课程,保证其个性化的成长。二是教学角度,依靠跨学科实践活动解决实际问题,在基础教育阶段就进行创新,做到贯通。吴志军认为,在人工智能背景下,要加大培养学生专业兴趣扩展、培养能力;打造更多课程、制定学习计划等,覆盖从高一到高三整个全过程,这也是贯通培养一直在不断做的一些尝试和探索。
关于分享初、高中与大学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反馈机制,以便及时调整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策略和方法,熊永昌介绍,在北京,同济大学和一零一中学是首家联合实施高校与中学共同培养人才计划的学校。同济不仅深度参与培养学生,并且体现了大学责任与情怀;此外,还有其他高校参与一零一中学的人才培养计划,建立良好的结构关系,教学方面也取得了不错成效。李晓辉表示,中学与高校间是相互关注的,学生想要进入到理想的大学和专业,会特别关注招办的信息;希望高校到中学建立一些项目班,帮助他们成长,做专业发展的引导。吴志军认为,中学生可以更早地接触大学课程是很好的贯通,有助于学生成长;同时也愿意和更多中学建立联系;期待通过改革和不断地努力,形成更多项目,搭建完善体系。
最后,商亮介绍了新华网在科学教育等方面与教育部相关司局、中国科协等单位合作的举措和成效。她表示,期待能携手更多大中小学共同助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献出更多媒体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