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结束的2023“健康提素”——新媒体健康科普创新大赛初赛中,北京协和医院选手陈罡以精彩的演讲成功入围决赛。他的演讲内容也是近期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今天就让我们一同回顾——饮料中的甜味素会导致癌症吗?
饮料中的甜味素会导致癌症吗?
生活中有些东西,黑白分明;而有些东西,黑与白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
比如这个话题:饮料中的甜味素会导致癌症吗?
多年前,就有一则报道说:饮料中的甜味素进入人体后会阻塞骨髓,导致小孩的白血病。
如果说这一则报道还像路边摊新闻,那么最近世界卫生组织的重磅消息一下子就把民众的焦虑值拉满了,因为,他们把“阿斯巴甜”说成是潜在致癌物质。
什么?我们不能愉快地喝糖水了吗?
但是,如果没有甜味……快乐就没有了呀!
先别慌。让我们从头认识一下饮料中的甜味素。
甜味素的典型代表是糖精和阿斯巴甜。糖精是1878年由康斯坦丁发现的,他做完实验回到家,手都没洗就抓东西吃,结果吃什么都是甜的。回到实验室的他舔了一遍瓶瓶罐罐,便发现了“糖精”。阿斯巴甜的发现也是舔出来的。1965年,化学家施莱特合成药物时舔了一下手指,无心插柳发现了“阿斯巴甜”。
甜味素很快风靡全球。它们特别甜,热量又特别低,可以健康地满足口舌之欢,简直是糖尿病患者的福音。
但是,甜味素自诞生以来,也一直处于舆论的风头浪尖。和一些什么都敢舔的化学家相比,中国人讲求自然的馈赠,西方人感怀造物主的恩赐,对化学合成总是戴着有色眼镜。
20世纪70年代就有报道称,小鼠被喂食大量糖精后会得膀胱癌,但这个“大量”是有多大呢?
大约几百罐可乐。
这逻辑一听起来就很奇怪对不对?
但当时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可不这么想,它禁了糖精,贴上标识:可能致癌。
好在20世纪后期,新英格兰和柳叶刀杂志先后发表了大规模病例对照研究的文章,发现正常剂量的糖精对人体没有什么影响,老鼠身上的致癌原理不适合人类。
于是,2000年,FDA改口,取消了糖精的警示标识。
现代的观点是,每天每公斤体重2.5mg的糖精是安全的。
阿斯巴甜的舆论风波就更猛烈了。20世纪80年代,有报道说它导致癫痫;20世纪90年代,有研究称它和脑肿瘤有关系;2005年,又有人说它会导致老鼠肿瘤。
总之,每隔十几年就要吵一次。
直到最近,世界卫生组织再次提出:阿斯巴甜是潜在的致癌物质。
那么,我们如何看待这个警示?
一个话题争议越大,有关安全性的研究也一定越多。阿斯巴甜就是如此。
让我们来看两组大规模的人体研究。一项是来自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研究,该研究对50多万人进行了长达10年的随访,研究结果显示:阿斯巴甜和脑肿瘤没有关系。另一项是针对护士健康状况的研究,在对24万名护士长达22年的随访中,对比每天习惯摄入阿斯巴甜和不吃阿斯巴甜的人群,发现两组的肿瘤发生情况没有显著差别。
在被事实“打脸”后,FDA“回过神”来,把阿斯巴甜称为「研究最彻底的食品添加剂」,其安全性「毋容置疑」。
世界卫生组织的食品添加剂委员会和欧洲食品安全局也先后说,“阿斯巴甜真的是可爱的小甜甜。”
但是,最近世界卫生组织的说法好像又有点唱反调。仔细看,世界卫生组织给出的致癌级别是IIB级,IIB级是什么意思呢?是指:人体和动物的研究证据都不足。我们每天接触的手机辐射就是这个致癌级别。而我们动不动就吃烤肉和火腿肠,它们的致癌级别更高,属于IIA级。
我们都知道,不可以抛开剂量谈毒性。阿斯巴甜的安全剂量是每天每公斤体重40mg,这相当于60公斤的人,每天可以喝10多罐可乐。不过,要注意的是,目前市面上含有阿斯巴甜的食品实在太多,您可以去超市转一圈,就会发现像薯片这种和甜完全不沾边的东西,都有阿斯巴甜来“掺一腿”。
所以啊,可乐虽甜,也不可以贪杯哦。
还要注意的是,阿斯巴甜也不是所有人的“小甜甜”。比如,对苯丙酮尿症患者来说,就是可怕的牛魔王。但在甜味素的致癌性上,目前没有充分证据。
所以,我想要告诉您的是,偶然事件不是科学,相比于个别“惊人”发现,经过严格设计和筛选的科学证据链更值得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