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尿路及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广阔医疗领域中,患者们常常因疾病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而陷入困境,这些症状不仅影响了他们的日常生活质量,也给基层医疗机构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为了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在这类疾病管理上的能力,进一步规范下尿路及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基层诊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泌尿功能障碍预防和康复协作组经过精心编纂,推出了《下尿路及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基层患者管理专家共识》。
12月22日,在广东省清远市举行的第五届功能泌尿男科及女性泌尿外科诊疗新进展学术会议上,由泌尿功能障碍预防和康复联盟《下尿路及盆底功能障礙性病症基层管理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正式发布。《共识》汇集了泌尿功能障碍预防和康复联盟团队研究和临床实践的最新成果,重点对下尿路和盆底病症的预防、筛查、诊断和管理方法进行了综合解析,为基层医疗机构提供了全方位指导。
创新基层慢病管理新模式
泌尿功能障碍预防和康复联盟创始主席、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泌尿外科主任黄海教授表示,中国下尿路和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患病率较高,但就诊率却长期处于较低水平。许多轻中度患者因症状不够严重或缺乏相关疾病知识而选择不就诊,导致病情迁延不愈。大多数患者往往拖到症状严重影响生活时,才不得不寻求医疗帮助。这种现象不仅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还给患者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带来了长期不利影响。
泌尿功能障碍预防和康复联盟创始主席、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泌尿外科主任黄海教授
此外,基层医疗机构在相关疾病的筛查和诊疗方面的能力有限,使得不少患者错过早期干预的机会。这进一步凸显了加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和推广科学疾病管理模式的重要性。
为解决这一问题,《共识》首次提出了“防筛诊治康”三级联动的慢病管理模式。通过实施监测、复合诊断和经验持续管理,尽可能地在基层防筛和初级诊断中实现早发现、早诊断,加快患者进入诊疗和康复流程。
在发布会上,专家们分享了相关研究数据,并重点解读了共识的创新之处。《共识》的推出,希望能解决当前下尿路和盆底疾病治疗资源分配不均、基层医疗机构不足以实现规范性系统性服务的问题,从而保障病人从基层慢病管理中心到区域医疗中心的早期指导和全线管理。
《共识》由全国33个省市五十余名泌尿外科专家共同撰写,历时一年,经过了3次大规模讨论,开展了两轮线上线下投票,于2024年6月正式定稿,并于2024年10月正式在《中华泌尿外科杂志》上发表。
期待未来,进一步探索实践
《共识》主执笔专家,三明市第一医院院长吴用样表示:“未来将同基层医疗机构进一步探索。这些探索将包括推广共识在基层的应用,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实现更大范围的区域同一管理,且为患者提供不间断的综合医疗服务。泌尿功能障碍预防和康复联盟将继续加强对《共识》的宣传推广,组织开展培训活动,推动《共识》在基层的落地实施,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随着《共识》的推出,下尿路和盆底病症的预防和管理将进入新时代,实现基层医疗与中高级医疗的无隙链接,为保障人民健康打下坚实基础。
以下黄海教授关于《共识》的解读问答:
记者:首先,能否请您为我们简要概述下尿路及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常见症状与病因?
黄海教授:非常高兴能与大家分享这方面的知识。下尿路及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作为一类涉及多个系统的复杂疾病,其症状表现多样,主要包括下尿路症状(LUTS)和盆底功能障碍症状(PFDS)。LUTS涵盖了储尿期的尿频、尿急、夜尿增多、尿失禁,排尿期的排尿等待、排尿费力、排尿困难,以及排尿后的尿不尽感、尿后滴沥等。而PFDS则主要表现为慢性盆腔疼痛、膀胱膨出、子宫脱垂等,这些症状长期存在,会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病因方面,这类疾病往往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成。泌尿系统本身的疾病,如尿路感染、膀胱炎、膀胱肿瘤、良性前列腺增生等,是常见的直接原因。同时,盆腔脏器脱垂、神经系统病变导致的神经源性膀胱,以及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全身性疾病,也可能引发或加剧这些症状。此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患者的病因并不明确,需要通过系统的分析和鉴别诊断来逐步明确。
记者:了解了疾病的常见症状和病因后,在基层医疗机构中,应该如何对这些患者进行诊断和评估?
黄海教授:在基层医疗机构中,对下尿路及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诊断和评估,需要遵循全面、系统的原则。首先,详细的病史询问和症状评估是基石。我们需要了解患者的年龄、性别、工作环境、饮食习惯、既往病史等基本信息,特别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精神状态,比如是否有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因为这些因素往往会影响疾病的表现和治疗效果。
接下来,全面的体格检查是必不可少的。我们要重点关注泌尿生殖系统的情况,包括外阴部是否有长期感染引起的异味、皮疹等异常表现;会阴部的感觉是否正常;肛门括约肌的收缩力如何;以及是否存在盆腔脏器的膨出及其程度。对于尿失禁患者,还需要进行特定的检查,如压力诱发试验、棉签试验等,以评估尿失禁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在实验室检查方面,尿常规检查是必查项目,它可以帮助我们鉴别是否存在尿路感染等常见问题。此外,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我们可能还需要进行病原学检查、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检查、肾功能和电解质检查等,以获取更全面的诊断信息。
影像学检查方面,泌尿系超声是一种经济且实用的选择,它可以帮助我们评估泌尿系统的结构、残余尿量以及盆底的情况。对于需要更详细评估的患者,我们可以考虑进行膀胱造影、排尿造影等检查,但这些通常不作为常规检查,而是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
最后,量表评估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使用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表简表(ICIQ-UI SF)、膀胱过度活动症症状评分(OABSS)等量表,我们可以量化患者的症状严重程度,评估治疗效果,为后续的个性化管理提供有力支持。
记者:在诊断评估之后,基层医疗机构应该如何对这些患者进行有效的管理?
黄海教授:管理下尿路及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需要遵循系统评估、综合治疗、长期随访的原则。对于病因明确的患者,我们首先要针对病因进行治疗,这是最直接也最有效的策略。然而,对于病因不明确的患者,我们就需要进行系统的分析,根据患者的症状进行个体化的管理,综合运用多种治疗手段。
在管理策略上,我们推荐首先采用生活方式干预和行为疗法作为初始治疗策略。这些措施虽然看似简单,但实则非常有效。比如,改变液体摄入量,避免摄入膀胱刺激物,减重与戒烟,进行排尿训练和盆底肌肉训练等。这些调整可以帮助患者改善生活习惯,增强盆底肌肉的力量和协调性,从而显著改善症状。
药物治疗方面,我们需要根据患者的症状特征和药物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药物或联合运用。例如,M受体拮抗剂可以有效改善尿急、尿频症状;β3受体激动剂则能够显著改善尿急、尿频和急迫性尿失禁;抗利尿激素主要用于治疗夜间多尿等问题。在选择药物时,我们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药物的副作用,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我们还可以考虑膀胱灌注治疗、膀胱排空治疗、物理治疗等非手术治疗方法。这些方法能够较快地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当然,手术治疗也是选项之一,但通常适用于症状严重或经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在决定是否进行手术治疗时,我们需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风险,确保手术的必要性和安全性。
此外,患者教育和随访也是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通过健康教育,我们可以帮助患者了解疾病的本质和可治疗性,解除他们的心理压力,增强治疗的信心。同时,我们要指导患者进行自我审查和管理,比如记录排尿日记、使用量表评估症状等,这些都能帮助患者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病情,提高治疗的依从性。
在随访方面,我们建议定期进行症状评估和肾功能检查。排尿日记和量表评估是随访的重要手段,它们可以帮助我们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和治疗反应,为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对于尿潴留和肾积水患者,我们还需要定期监测肾功能,以防止病情恶化。此外,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还可以利用数字疗法工具进行远程随访和管理,提高随访的效率和便捷性。
记者:在患者教育和随访方面,您有哪些具体的建议呢?
黄海教授:在患者教育方面,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帮助患者建立正确的疾病观念。很多患者对下尿路及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存在误解和恐惧,我们需要通过耐心的解释和科普,让他们了解疾病的本质和可治疗性,从而减轻心理压力。同时,我们要指导患者进行自我审查和管理,比如教会他们如何记录排尿日记、如何使用量表评估症状等。这些自我管理的技能不仅能够帮助患者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病情,还能提高他们治疗的依从性,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在随访方面,我们强调定期性和系统性。随访不仅是对患者病情的监测,更是对治疗效果的评估。我们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随访计划,明确随访的时间节点和检查项目。在随访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数字疗法等现代科技手段,提高随访的效率和便捷性。比如,可以使用全病程管理APP等工具来记录患者的症状变化、治疗反应等信息,为医生提供决策支持。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远程随访的方式,及时解答患者的疑问,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建议。
除了科技手段的应用外,我们还需要注重人文关怀。在随访过程中,我们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给予他们足够的关心和支持。通过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我们可以增强患者的信任感和依从性,从而提高治疗的效果和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