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览展示研讨会”在民族文化宫召开。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有形、有感、有效深入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项工作分享实践经验。
2023年8月1日,由国家民委主办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对外展出。该展览从15万件文物、50余万册古籍中,精挑细选出2100余件珍贵文物古籍,旨在通过这些文物和古籍,让观众深入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历程,感受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与交融。
同时,展览从“大一统”、“大交融”和“大团结”三个单元,深入历史、文化、经济等多个角度。既有承载文明、跨越古今的经史典籍,又有鲜艳生动、琳琅满目的历史文物。通过展览展示的方式,丰富和充实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和理论体系。
开展以来,展览接待了全国各地各界3000余家团组,累计讲解场次达3800余场,观展总人数超27万人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记者从国家民委获悉,按照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精神,展览将增设一批文物、实物、图片,同时在民族文化宫二楼增加西藏展览专区,修改完善大纲文字及讲解词,全面提升观展沉浸感与科技感,更好发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作用。
作为长期陈列,该展将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吸收新的理论思想、精神成果,继续发挥文物古籍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独特作用,不断更新文化展览新形态,持续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故事。
研讨会上,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刘曙光提出,博物馆在文化强国建设中承担着两大新使命,对内是中华民族文化构建的主体,对外是传播中华文化的主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博物馆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是解决当下中国博物馆学发展困境的必由之路,也是新时代中国博物馆实践与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
浙江省博物馆党委书记纪云飞则强调,作为文化建设平台的博物馆,在新时代背景下担负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特殊使命,应始终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放在首位,致力于通过展览、教育、研究等多种方式,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北京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中华民族团结进步协会副会长丁希松在会上表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展示的文物古籍穿越了时空界限,使用了全新的史料体系、叙事体系、话语体系,既是文物古籍大展会,又是思想文化的大展会。
本次研讨会由民族文化宫和中国博物馆协会民族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国家民委相关司局、委属高校,北京市有关单位,相关省区民(宗)、文旅部门及文博行业有关单位、“铸牢”主题馆、“铸牢”研究基地等负责同志共140余人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