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四川爱乐乐团携手著名作曲家叶小纲、青年指挥金郁矿,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上演第一部讲述中医药文化的大型原创交响乐作品《本草》,为国家大剧院第八届“中国交响乐之春”厚植文化底蕴、再添诗意新章。
随着钢琴、竖琴和钢片琴的流动织体及弦乐流动的六连音渐出,似春日的绵绵细雨,催生万物复苏。《本草》以交响乐的形式描绘了本草中药的不同意象和生长态势。作品分为三个乐章:第一乐章《上阳春·岐黄润天府》,第二乐章《一叶秋·亦药亦芳华》,第三乐章《灼灼花·杏林代代传》。三个乐章以快-慢-快的整体节奏渐出,既契合交响乐的基本构思逻辑形态,又体现中医药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药和乐 一脉相连
音乐产生之初是为了治病,这一点可以追溯到仓颉造字。传说黄帝当年把蚩尤打败后,黄帝为了治愈受伤的士兵,就做了一个金属钟形的东西,即现在所说的乐器,用它的声音将士兵“复活”。仓颉根据乐器形状创造了“樂”(乐)字,象征可以治病的声音或乐器。后来人们发现很多植物也可以用来治病,于是在“樂”(乐)字上面加了一个草字头,成了“藥”(药)字。
作为5000多年文明的智慧结晶,中医药自古就有移情易性治病之说,通过五乐调神养性,保持心情愉悦,不药而医,效果斐然。《黄帝内经》曰:“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此人之与天相应也?”元代朱丹溪提出“乐药同功”,认为音乐如药物一样,可用于治疗疾病;明代医家张景岳认为音乐“可以通天地而和神明”;清代名医吴师机主张:“看花解闷,听曲解忧,有胜于服药者矣。”
中医和音乐,交织千年,见证了中华文化的生生不息。西方交响乐如何跨界表达、创意呈现东方文化意蕴,四川爱乐乐团给出了亮眼答卷。
《本草》由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于2020年委托四川爱乐乐团创作,是一部展现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的交响乐作品。在创作阶段,作曲家叶小纲曾多次前往四川采风,实地考察了三台县麦冬基地、“京城四大名医之首”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萧龙友故居、羊山中医药康养基地、四川省中医医院等地,深入了解了中医药文化、历史及中医药产业的现代化发展情况,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历时2年之久,《本草》萌芽破土。2022年11月20日,《本草》在成都市城市音乐厅完成试演,现场座无虚席。四月花似锦,人间好时节。“本草”的芬芳绵延至北京,在红墙黄瓦间奏响中国韵味,在文化古都谱写时代新篇章。
跨文化 讲好中国故事
交响乐和中医药的融合,并不是四川爱乐乐团第一次跨文化的尝试。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四川爱乐乐团深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坚持主动作为,扎根本土,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传播好中国声音。
四川爱乐乐团团长王晴介绍说,“近年来,四川爱乐乐团立足本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创作了大量以四川人文风情、民俗文化为题材的交响乐作品。《锦绣天府》气势磅礴,写意壮美河山;《长征》气韵恢宏,展现家国情怀;《少陵草堂》以诗入乐,追溯千年风雅。”
此次,四川爱乐乐团携《本草》再次亮相国家大剧院,中医药文化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在4月16日演出中,青年指挥家金郁矿执棒四川爱乐乐团,他表示,《本草》是本场演出的重头戏,既有作曲家叶小纲老师大量的创新演绎,也富含四川爱乐乐团独特的巴蜀文化底蕴。
作为此次演出的乐团首席,四川爱乐乐团副团长王小毛介绍道,“叶老师为四川爱乐乐团创作的《本草》,色彩丰富,结构极富有张力。既具有优秀的创作手法,又具有很好的可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