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尹小安
9月5日凌晨3点51分,王正坤背着器材从深圳市区出发,坐上朋友的车抵达梧桐山,步行16分钟后到大、小梧桐山中间的机位开始等候日出。这是王正坤第三次到梧桐山,前两次由于山路狭窄,无法开车,只能在白天负重沿山路步行数小时提前到达山顶,住在山洞等待日出的拍摄。
很难用痴迷二字描述王正坤对摄影创作的追求,也无法定义王正坤的身份,百度输入王正坤,与他名字相关的信息指向这样一些关键词:“著名高空摄影师”“摄影师蜘蛛侠”“拍摄长江三峡具有代表性的摄影人之一”。从这些“标签”不难看出,他几乎总在用新的作品更迭大家对他的认知:17年来,王正坤持续以镜头关注城市的发展,在北京、上海、重庆、深圳、广州、香港,他攀上数百米的高楼、登上吊塔,站在城市最高处不断按下快门;他钟情于壮丽的长江三峡,从2006年开始遍访三峡所有高峰,其作品“垂直三峡”呈现出的壮阔雄浑吸粉无数。
从最初的军旅题材,到城市高空摄影、大美三峡和水墨重庆,所有的作品轨迹,追溯起来其实都跟王正坤的经历有关:因为从小练习国画的缘故,他的作品具有一种艺术的完整性和表现力;而他对高空风景的迷恋大概源自伞兵的经历。诚然,从无意来,到意中去,王正坤一直在践行一个使命——做大美中国的一名记录者:爬高楼、攀峰顶,按下快门,让更多人看到巨变中的城市之美。
图为王正坤作品《启航》。
“伞兵,是他与高空的缘分”
王正坤最初的梦想是做一名国画家,以画笔来描绘秀丽河山。
18岁那年,他被一则空降兵的征兵宣传片“点燃”,怀揣一腔热血应征入伍,到黄继光生前所在部队,成为一名伞兵。时隔30年,王正坤对首跳记忆犹深,从800米高空纵身一跃,俯瞰山河的画面极为震撼。而60多次乘坐多种机型从高空跳出机舱的经历,为他日后不断攀登高处拍出经典作品积蓄了勇气和信念。
1998年,参与三江抗洪时,王正坤在现场看到战友们扛着沙袋封堵决口的画面:“这些感人的场景靠画笔根本画不下来,当时就想,如果能有一台相机就好了。”
抗洪结束后,他凑钱买了一台相机,这台相机打开了王正坤创作的窗口,他几乎把热爱都摁进了镜头里。无论是寻常生活中感人的画面,还是战友不怕苦的劲头,他一次次按下快门:“从1998年开始,我先后搭乘军用运输机、直升机,用海鸥、美能达胶片相机记录战友勇敢跃出机舱,扑向大地的精彩瞬间。”
这一段高空拍摄的经历,也为王正坤日后成为“著名高空摄影师”埋下了伏笔。
图为王正坤作品《上海》。
“站到重庆摩天大楼的顶端去”
2005年,退伍回到家乡重庆,王正坤一直想以视觉创新的形式拍出不一样的重庆,但怎么拍成了难题。他曾跟摄友们爬上南山,也在城市里寻找各种各样的拍摄点,但拍出来的作品千篇一律。
一次,王正坤逛街时注意到重庆第一栋超60层楼高的“世贸大厦”即将封顶,一个大胆的想法冒了出来:“如果我能爬上楼顶,用相机俯拍重庆最繁华的街景,垂直视觉效果肯定很震撼。”
图为攀爬中的高空摄影师王正坤。
那时候重庆还没有高空摄影师这个概念,而高空拍摄也具有众多危险性,包括协调上楼,同样是个麻烦事。王正坤想了各种办法,最终得到登上世贸大厦的机会:“我是凌晨3点左右出发,戴上安全帽,背了几十斤的摄影设备,从一楼步行爬上楼顶,从上午一直拍到晚上,首次高空摄影很惊险但也很难忘。”
拍摄结束处理好照片,王正坤将这组“我站到了重庆摩天大楼的顶端”为主题的作品发布在摄影论坛,阅读量很快冲上10万+,网友的点赞和媒体的关注,王正坤瞬间走红。此后他陆续登上城市多处高楼,推出更多摄影作品,而这个从高空俯瞰繁华都市的独特视角被网友称之为:重庆摄影从此进入“高空垂直时代”。
重庆是王正坤开启高空摄影的起点,而有“世界第二高楼”之称的上海中心大厦则是他的高空摄影代表作:“2013年9月我曾经找机会去过一次,拍得不够尽兴。第二次我选择在台风登陆之前,因为这时云的厚度呈现出来会非常美。像这种高难度的拍摄必然会经历很多波折才能登上顶楼,但高空摄影带来的冲击力和震撼感是地面摄影达不到的,那次我晚上住在楼顶,连拍了两天,才意犹未尽地离开。”
图为王正坤作品《上海晨曦》。
北京、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等城市的第一高楼都曾出现过王正坤的身影,因极具冲击力的视角,被媒体和网友称为:著名高空摄影师、摄影“蜘蛛侠”“最疯狂摄影师”等。
凭借高空摄影作品王正坤收获各种奖项和媒体关注。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凤凰卫视等为王正坤拍摄纪录片和专题片10余部,其上海高空摄影作品还登上《人民画报》特刊。但他并不满足于此,开始思考如何创作出更独特的作品:“事实上,有着国画情愫的我一直梦想着拍摄水墨重庆系列,这个梦想也终于在渝中区联合国际楼顶守候了一整天得以实现。”
水墨重庆系列作品的“出圈”不仅丰富了王正坤的作品表达,通过他的图片,联合国际的“云端之眼”成为重庆炙手可热的网红打卡地。
图为王正坤航拍三峡。
“拍摄三峡没有其他捷径”
三峡是王正坤镜头里的另一个“主角”,因其17年来持续拍摄三峡,他被《中国国家地理》誉为自1872年以来:“拍摄长江三峡具有代表性的摄影人之一”。
对于三峡,王正坤有着无限的向往。从2006年开始,他的足迹踏遍三峡所有高峰,三峡四季的美都被他“收纳”在镜头里:“第一次去三峡是到巫峡大背斜,三峡给我带来的感觉是太大了,大山大水,每一次去都有不同的体会。拍三峡没有其他捷径,熟悉她才能拍好她,熟悉她才能找到她最美最震撼人心的一面!”
从以前交通不便每年一至两次到三峡拍摄,近十年来,王正坤每年接近20余次往返重庆与三峡:“三峡非常美,事实上寻找最佳拍摄点的过程就像一部‘历险记’。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去西陵峡,这是三峡目前最高的一个点,海拔两千米,上面像原始森林一样。那次去通过二维地图,找当地的老乡带,拍出来的画面确实动人心魄。”
因此,逢周末和节假日,王正坤就会背着摄影器材和干粮到三峡踩点拍摄。在拍三峡风光之余,王正坤还顺便在当地扶贫。很多最佳拍摄点地处交通不便的山顶,当地居民生活相对闭塞,王正坤带着摄影人不仅发展起了当地的旅游经济,还带动老乡们建起了“摄影人之家”,一方面给摄影爱好者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让老乡们实现创业增收。
图为王正坤作品《江山红叶》。
2017年,王正坤开始用无人机拍摄三峡:“我一直想拍出三峡的奇美险要,以前我们人到不了的地方无人机几分钟就能到达,可以这样说,无人机给我的创作插上了翅膀。”
从高空摄影到三峡,除了将主要创作方向放在风光航拍外,王正坤还关注全国各地的地标建筑。每年都会去拍黄鹤楼、少林寺、长城等。但他最热爱的仍是军旅题材,1999年50周年大阅兵、2009年60周年大阅兵、2015年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2019年国庆70周年大阅兵、2021年建党100周年庆典,他扛着镜头奔赴在现场;除此之外,他还拍摄了5.12汶川大地震、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和赛事、2022北京冬季奥运会开幕式等。
王正坤说,要是哪一天,他实在拍不动了,就把以前的作品整理出来,用画笔重新创作呈现三峡的美、城市的璀璨,祖国壮丽秀美的山川。
王正坤简介
首批“重庆城市影像师”,重庆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全国抗震救灾优秀摄影家、中国著名高空摄影师、重庆十大摄影家、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会员、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