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5月9日电(刘胜男)近日,由中国科普研究所、新华网融媒体未来研究院联合主办,蓝星球科幻电影周组委会承办的多场以“促进科技与科幻创作融合”为主题的研讨交流活动在新华网举行。
2020年,国家电影局、中国科协联合印发《关于促进科幻电影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将科幻电影打造成为电影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新动能,把创作优秀电影作为中心环节,推动我国由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迈进。并提出了对科幻电影创作生产扶持、特效技术发展、人才培养、放映渠道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财税支持政策、创作导向、资源数据化、剧本孵化计划、科学顾问库等加强扶持引导的十条政策措施,被称为“科幻十条”。
在4月24日举办的“破界共生:中国电影与科技融合发展策略与新范式”研讨交流中,与会嘉宾共同探讨数智时代背景下,电影艺术与技术融合创造的新价值、新趋势,还针对如何更好落实和完善“科幻十条”建言献策,提出了打造科影融合一线工作者的建议和期待。在3月26日举办的“科影融合:数智驱动中国电影产业升级与行业生态共建”研讨交流活动中,行业嘉宾与影视融合研究者从文本创新、技术应用、产业生态等维度,探讨数智技术如何重构影视生产链条,助力中国影视实现“内容+科技+文化”三位一体的高质量发展。
研讨交流中,在新疆哈密做了近20年考古发掘,命名过70多种翼龙和恐龙的的古生物学家、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科学与影视融合专委会主任汪筱林教授坦言,他一直非常期待一部中国古生物元素的科幻影片诞生,他提议除了星际探索的未来,中国的科幻创作还需要关注我们的过去和在这片土地上发生过的地球生命故事。他建议在扶持科影融合发展的相关政策中增加“科幻基地建设”相关内容,如哈密拥有极具彰显国家特色地貌的景观,宛若火星地貌的雅丹和荒漠更有着浓重的科幻色彩,这些都是彰显文化自信的重要中国元素。同时,汪筱林提议科影融合发展策略中,可以加强与地方文旅的结合,为提升全民科学素养,尤其是培养孩子们的好奇心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著名电影人、中国电影家协会科幻专委会主任、蓝星球科幻电影周主席王红卫认为“历史科幻”“远古科幻”在中国具有优势,这类题材也更容易推向世界。他认为这类题材找到观众是容易的,难点在于拍摄制作和资金。他建议,增加关于资金支持的明确意见,相关部门联合给予科幻影视项目启动资金。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王红卫建议要先“请进来”,对于国内电影节、蓝星球科幻电影周引进国外科幻影片进行展映,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能够让中国的年轻人更方便、快捷地看到全球的科幻作品,激励中国年轻一代的电影人。在人才培养方面,王红卫表示,科学、科普、科幻融合打通的关键在教育,建议在大学开设针对科幻影视、科幻产业的课程。
新华社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感知智能应用研究部主任、新华网融媒体未来研究院院长、蓝星球科幻电影周发起人杨溟认为,科影融合要从教育入手。他建议科幻研究作为未来学知识体系,应融入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设立科技伦理和未来场景治理的共同体,以建立产业对接的联系机制。杨溟用多个案例强调了科幻产业对促进中国基础教育、全民科普、创业创新以及在国际竞争中的作用。
科普博主“清华圆子爸爸”主理人郝博伟提出“科幻电影本身应该上(升)一个价值(认知)”。作为产业,首先要考虑回报,而作为教育,看的是远期效益。科幻可以有很强的科普教育属性,他举例《流浪地球》及其带动的科学传播议题,初探了科幻电影与自媒体科普博主形成的新的范式和立体传播。
阿里大文娱高级制片人冯峰提出,在扶持政策中要强调地方政府的作用,以合肥为例,一座科技之城可以更高效率地建立起产业对接机制,激发科幻创作灵感。
科幻导演查杉给出更具体的建议,如以具体的项目、机制吸收理工科科幻人才,借助互联网的力量测试科幻故事的受众反馈,更利于科幻电影的购买决策、开发决策,形成最小闭环。
在早前举办的“科影融合:数智驱动中国电影产业升级与行业生态共建”研讨交流活动中,科幻影视导演辛成江,视效总监、CG导演、电视剧《三体》视效概念设计马佳,“极客电影”创始人李东东,北京服装学院服饰艺术与工程学院虚拟设计专业主任王涛,中国科普作协科学与影视融合专委会常务副主任林育智等还共同探讨了虚拟拍摄技术在中国电影中的探索与应用、数智化时代技术给整个电影行业带来的改变、中国电影工业化标准体系建设的痛点与路径,以及中国电影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阻碍与解决策略等议题。
“促进科技与科幻创作融合”系列研讨交流活动由蓝星球科幻电影周首席运营官王真峥主持,中国科普所研究员武丹等共同参与。同期,由“蓝星球”组织的多场科影融合交流活动还在部分院校、影院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