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高颅压压迫视神经,视力面临受损甚至失明的威胁时,有一种手术能成为患者视力的“守护者”,它就是视神经减压术。今天,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眼科主任张旭乡教授将为我们详细解读这项神奇的手术。
视神经减压术:为视神经“开窗透气”
“视神经减压术就像是给被‘压得喘不过气’的视神经打开一扇‘窗户’。”张旭乡形象地比喻道。手术过程中,医生会在视神经鞘上直接开窗,把脑脊液引流到视神经鞘膜外,从而实现精准减压。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视神经减压术也在不断进步。从传统开颅手术,到鼻内镜手术,再到张旭乡团队开展的微创经球结膜入路的视神经鞘减压手术,手术的损伤越来越小,安全性和有效性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这意味着患者在接受手术时,不仅痛苦减少,恢复也更快,视力得到更好的保障。
手术中的“精细平衡”:既要减压,又要保护
视神经鞘减压手术的核心目标是保护高颅压视神经损伤患者的视功能。但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医生需要像走钢丝一样,小心翼翼地平衡两个关键因素。一方面,要确保对视神经有良好的减压效果,让受压的视神经能够“松口气”;另一方面,又要全力保护视神经及其周围的组织,尽可能减少在视神经暴露过程中受到的损伤。
“手术就像在显微镜下进行一场‘微雕’。”张旭乡介绍说。医生必须具备高超的显微操作技术,操作要轻柔,控制要精准。手术成功的关键步骤是切开视神经鞘,这需要医生既要确切看到脑脊液顺利流出,保证减压效果,又要精准控制切口的深度,避免对视神经造成额外伤害。每一个操作细节都至关重要,稍有不慎就可能影响手术效果,甚至危及患者视力。
何时手术?把握关键时机
在临床应用中,视神经鞘减压手术时机的选择一直是备受关注和讨论的问题。张旭乡告诉我们,视神经减压术主要适用于以视功能损伤为主要表现的高颅压患者。在实际临床实践中,对于病因不明或者短时间内不能解除,且视功能有进行性损害的视乳头水肿患者,会考虑采用这项手术。
对于特发性颅内高压(IIH)患者,如果减重和最大量药物治疗都无法缓解颅高压,就须考虑进行视神经鞘减压手术。对于暴发性颅高压导致急性视功能损害的患者,视神经鞘减压手术可作为紧急手术干预措施,争分夺秒挽救视力。而对于脑脊液(CSF)分流失败后视功能下降的患者,视神经鞘减压手术则可作为补救措施。对于采用抗凝药物治疗的静脉窦血栓患者,需尽早施行视神经鞘减压手术。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手术安全性的不断提升,对于少数病因无法去除的慢性高颅压患者,现在也可以在视功能损伤开始出现之前施行视神经鞘减压手术,提前为视力“保驾护航”。
突破瓶颈,展望未来
尽管视神经减压术为许多高颅压性视乳头水肿的患者带来了希望,但它真正应用于临床也仅有二十几年时间,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不断探索。张旭乡指出,目前的瓶颈之一是很多神经科和眼科医生对高颅压视神经损伤这一疾病的认识不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她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王宁利教授共同发起了眼颅压力梯度失稳相关疾病诊疗联盟,致力于在这个领域进行相关研究并推广技术,让更多医生了解和掌握这项技术,造福更多患者。
展望未来,视神经鞘减压手术还有很多研究方向。在手术技巧方面会进一步优化,研发更先进的器械,更精准地控制手术引流量,开展球后视神经鞘压力测量,以及探索鞘内注射进行视神经营养和保护等,不断提升手术的效果和安全性。
跨学科协作:为患者带来更优医疗服务
学科融合是现代医疗的发展趋势,神经眼科专业就是多学科融合的典范,而视神经减压术更是体现了跨学科协作的强大力量。神经眼科医生需要同时掌握眼科、神经科、和医学影像等多个学科的理论知识,就像“多面手”一样。“这种跨学科的融合,能让我们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张旭乡表示。不同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相互碰撞、取长补短,为解决复杂的医疗问题提供了新的诊疗思路。在日常工作中,她也积极推动跨学科的交流与协作,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开设神经眼科疑难病多学科诊疗门诊,就是为了给患者提供更全面、更优质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