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长,出院前我想抱抱你……” 前不久,长海医院心外科病房内出现了感人一幕,即将出院的裴女士一家为长海救治团队送来了锦旗,她紧紧抱着医护人员,诉不尽感激之情……
小鱼刺引发“大祸事”
2022年1月7日,在一次平常的晚餐后,无锡江阴的裴女士突然感觉胃疼,误以为是胃炎,服药后症状稍有好转;没想到,这一耽搁就是十多天。1月18日,裴女士突然出现左后背疼痛、呕血症状,便匆忙就医。经过CT检查,当地医院医生发现患者食道内滞留了一根鱼刺,经过十几天的发酵,这根小小的鱼刺已经对裴女士造成两处“致命打击”。一是患者可能在一瞬间因胸主动脉被刺破引发大出血而休克死亡,二是鱼刺已经穿透食管进入了纵隔,引起感染,情况十分危急。
徐志云教授团队紧急会诊
为了挽救裴女士生命,一家人在当地辗转多家医院,但手术难度大、患者情况复杂,没有一家医院敢收治。当地医生推荐裴女士一家到上海寻求帮助。医院心血管外科徐志云教授接诊后,便紧急将患者收入心血管外科监护室“特殊保护”了起来。
多学科协作,“长海天团”白夜追“凶”
“患者非常年轻,做手术虽然风险性极大,但是只要有一线生机,我们就会全力以赴。”徐志云教授说。
时间就是生命。裴女士入院完成一系列检查后,徐志云教授立即组织心外科、胸外科、呼吸内科、影像医学科、麻醉科、输血科等科室专家组成多学科MDT会诊团队。专家团讨论分析,病人鱼刺嵌顿位置极度危险,且嵌顿时间长、头端穿破食管,已经出现纵隔感染、多处瘘等情况,手术难度相当大,一次手术很难完成,需要先取刺再补瘘。为了从鬼门关挽救裴女士的生命,专家团围绕患者的手术方案、手术期治疗和术后康复方案等进行了轮番的头脑风暴,确定了“取刺+补瘘+康复”的三步走战略。
心外科徐志云教授团队手术“取刺”
2022年1月20日,徐志云教授团队为患者进行了难度极高的“升主动脉及主动脉弓置换+升主动脉至降主动脉旁路移植+纵隔清创+降主动脉”切除手术,历时8小时,终于将鱼刺取出,裴女士也暂时脱离了危险,第一步顺利完成。
手术取出的2cm长的鱼刺
胸外科杨立信教授实施补瘘手术
2022年1月30日,在胸外科杨立信教授和麻醉科的共同协作下,裴女士进行了第二次手术“胸导管结扎术和食管切除造瘘+胃造瘘术”。考虑到气管食管瘘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呼吸内科张伟副教授为其实施了急诊气管内支架植入,有效封闭了瘘口,避免了呼吸衰竭的并发症。
同时,为了避免造成更严重的肺部感染,监护室李白翎教授决定行气管切开术,裴女士暂时丧失了正常进食和语言交流能力……
呼吸内科张伟副教授为患者植入支架
由于感染远超预期,在为期一年半的康复时间里,裴女士又出现声门下气管重度疤痕狭窄伴气切套管拔管困难等并发症,在呼吸内科黄海东副教授和呼吸内镜团队的努力下,经过1年的时间,裴女士最终成功解除了气管狭窄,拔除气切套管,恢复了语言功能。
徐志云教授团队查房
救命亦救心,经历了“生死”,也看到了人间温暖
大上海保卫战期间,也是裴女士康复锻炼的关键时刻。经过多次的手术,身高158cm的裴女士,体重最轻时只有39kg,而严重的纵隔感染也导致了反复的发烧,增加了体能消耗,徐志云教授团队和心血管外科监护室的医护们也尽心竭力地帮助裴女士制定多种治疗方案。
治疗的同时,裴女士的大女儿正逢中考,为了缓解她的焦虑,顾君君护士长和沈美芳护士长每天都为她带来女儿的消息,经常陪她聊天解闷,缓解心理的压力,给予她坚持下去的动力。
呼吸内科黄海东教授团队为患者进行最后一次气道检查
“这一年半我们已经见了好多次面,老熟人了哇,今天最后一次见面,以后要好好生活……”最后一次气管镜检查前,呼吸内科黄海东副教授和裴女士打趣道。
生活总是越挫越勇,人的生命也似洪水奔流,不遇到岛屿和暗礁,便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这一次次的手术与磨难便是裴女士生命长河中的岛屿与暗礁,映衬着她生命的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