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5月8日电(杨萌)近日,中国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章俊表示,坚定看好中国市场投资机会。尽管外部不确定性增多,但中国凭借自身优势,将这些不确定性转化为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机遇,展现出强大的发展韧性与潜力,为全球经济发展注入稳定性力量。
中国经济韧性筑牢资产“护城河”
章俊表示,4月初以来,美国“对等关税”政策远超市场预期,引发全球金融市场恐慌性抛售,形成“黑色星期一”连锁反应。然而,A股市场面对关税冲击展现出较强韧性,这表明中国资产在本轮全球性危机中具有独特优势。中国自身经济的韧性为其抵御风险提供了坚实“护城河”。
他认为,中国经济的核心韧性主要体现在全球最完善的制造业供应链体系和庞大的内需市场。全产业链整合能力以及全球化战略布局,使中国制造业在面临外部风险时展现出独特韧性。这种韧性不仅体现在对短期冲击的缓冲能力,更在于能够通过结构性调整推动长期竞争力升级。通过不断的技术升级与附加值提升,中国制造业进一步增强了对全球产业链的掌控力。
章俊指出,中国拥有世界上人数最多的中产阶级群体。中产阶级相对稳定且较高的收入水平,使其成为消费市场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庞大的中产阶级群体能够持续为经济提供较强的内生增长动力,推动经济向消费驱动型增长转型,减少对外部需求的依赖。依托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以及最大的内需市场,中国经济有望在本轮全球波动中巩固“避风港”地位,为世界政治经济格局重构注入稳定性力量。
粮食能源安全提升 民生保障更坚实
在粮食安全方面,章俊表示,中国始终坚守“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长期以来,我国稻谷、小麦自给率都超过95%,谷物(不含大豆)自给率稳定在90%以上,稻谷和小麦两大主粮产需有余,完全能够实现自给。202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4130亿斤,同比增长1.6%,在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的基础上,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反映出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
他表示,能源安全方面,中国在煤炭自给、光伏产业以及石油多元化布局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我国煤炭资源储量丰富,具备强大的自给能力。截至2023年底,我国煤炭储量达到2185.7亿吨。2024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原煤产量同比增长1.3%至475896.2万吨,创历史新高,占全球煤炭产量的一半以上。光伏产业领域,中国已成为全球领军者,在多晶硅原料生产、光伏电池及组件制造、光伏电站建设与运营等方面均具备强大的产业竞争力。2024年,我国多晶硅产量约为160万吨,占全球总产量的80%以上。在石油方面,我国积极实施多元化布局战略,构建了多元化的石油进口网络,此外,我国大力推进石油储备体系建设,大幅提升了应对石油供应中断等风险的能力。
AI技术突破 科技革命中占先机
章俊表示,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在诸多技术问题上取得了重大突破。2024年,中国科协发布的十大前沿科学问题、十大工程技术难题和十大产业技术问题,涵盖了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生物技术等多个前沿领域,表明我国继续努力抢占未来科技制高点,为高质量发展积蓄新动能。
他指出,在人工智能领域,美国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但中国持续追赶并取得重要进展。面对美国严苛的半导体制裁,DeepSeek通过架构设计和算法优化,以更低的成本达到相近的性能,成功开辟出了“有限算力”下的效率提升赛道,实现了性能与效率的“双赢”。此外,我国在数据、算力、算法三要素已可以实现高水平循环。强大的制造业实力使得中国在AI应用端的诸多领域已经形成领先优势,如机器人、自动驾驶、无人机等。场景应用积累的数据又能进一步反哺大模型的训练和推理,形成“干中学”的正反馈效应。
经济转型推进 消费升级潜力大
章俊称,中国经济增长不仅在总量上取得突破,更体现在产业结构的显著升级与新质生产力的加速发展。产业升级方面,商品与服务齐头并进。2024年,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增速达到8.9%,远超传统行业,帮助对冲地产投资方面的下行。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加速增长,其中电车、半导体、工业机器人产量分别增长38.7%、22.2%、14.2%。服务业方面,信息传输、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速达10.9%;电商和线上消费的强劲增长尤为突出,全年网上零售额增长7.2%。
他表示,新质生产力培育方面,人工智能模型、算力、大数据等核心竞争领域成就突出。DeepSeek重塑AI叙事,智能大模型加速发展并与产业应用结合,例如华为云盘古大模型已在30多个行业、400多个场景中落地,覆盖金融、制造、医药研发等领域。
章俊认为,随着经济转型的不断深入,内需潜力释放的重要性不断上升。从政策层面来看,在近年顶层设计定位上消费战略地位不断提高,今年3月《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发布,未来对于消费的鼓励政策具有连贯性和一致性,政策效果会逐渐显现,扎实推进向消费驱动型增长转型。
防范化解风险 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落实好防范化解房地产、地方政府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重点领域风险的各项举措”。章俊表示,应对外部冲击,中国已前瞻性部署一揽子政策,系统性化解来自房地产、地方政府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924”出台的一揽子政策最大的贡献在于使得目前的一系列问题变得可控,在宏观层面显著降低不确定性。当下政策组合拳是在外部环境日趋复杂和严峻的背景下,为中国经济转型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和轻装上阵发展新质生产力。
章俊认为,2025年专项债收储配合城中村改造项目推广,有望助力地方政府形成商品房和土地供需调整的新模式。降低商品房库存和房地产风险,短期对房地产市场的供需调节亦有望稳定房价。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完善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建立全口径地方债务监测监管体系和防范化解隐性债务风险长效机制,加快地方融资平台改革转型。2024年10月份,中央已开启新一轮大规模化债置换,推出了总计约12万亿债务置换和展期计划方案,彰显决心。针对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化解也在加速推进。未来行业供给侧改革将持续推进,通过建立健全结构合理的金融市场体系和分工协作的金融机构体系,机构定位将持续得到完善。头部券商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做大做强,多渠道补充资本金,全面完善各条业务线加强综合服务能力,做好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和压舱石;中小金融机构通过深耕区域化或特色化业务形成竞争优势,核心关注自身风险防范和化解,保持对市场的敏感度和灵活性,在实现差异化发展的过程中及时调整打法,推动行业格局重塑。
前期政策留有余力 政策空间广阔
章俊认为,美国对华关税税率进一步提升,对国内出口和全年经济增长形成一定拖累。对此,我国在两会和预算草案公布时便提出,今年年初政策较为积极的基础上,亦留有“后手”应对可能出现的外部冲击。除了对应的反制措施外,内需政策加码亦将是应对美国关税政策的主要对冲手段。根据前期测算,今年加征54%关税幅度对我国出口增速整体拖累或超过5至6.5个百分点,对GDP增速影响在1至1.5个百分点左右。预计今年下半年政策加码内需的概率进一步提高,涉及工具金额或有1.5万亿元至2万亿元。
他指出,未来财政政策可能进一步加码内需对冲出口的拖累,新增规模可能在1.5万亿元2万亿元左右。财政政策方面,考虑到年初财政狭义赤字率已经大幅提升,实际上也已经部分提前对冲了外需冲击,未来财政支出力度可能进一步加码。目前已宣布尚未完全落地的逆周期政策包括育儿补贴、加力实施城中村改造等有望落地,未来可期的储备工具还包括“两新”“两重”扩围扩容、服务消费补贴、加大商品房收储力度等。
章俊称,从货币政策来看,在“东稳西落”的视角下,我国货币政策先行宽松。5月7日金融三部门主要负责人在新闻发布会宣布,多箭齐发推出了包括降准、降息在内的一揽子政策。其中明确支持科技创新、消费和外贸、股市和楼市,创设了多种结构性政策工具和政策性金融工具予以流动性支持。配合四月政治局会议提出加快存量财政工具发行使用,预计货币和财政政策将对上半年经济增长提供持续动力。
他表示,中国凭借经济的韧性、粮食能源安全保障、科技领域的突破、经济转型的推进、前瞻性防范化解风险以及广阔的政策空间,为市场的稳定回升向好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市场的投资机会值得坚定看好,未来有望在全球经济格局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