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2月12日电 11日,以“数智赋能未来建设教育强国”为主题的第十五届新华网教育论坛在京举办。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王辰,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原副部长级专职委员管培俊等出席活动并致辞。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俞伟跃,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武世兴,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游森,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李智,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副司长孙芙蓉,中山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高松,山东大学党委书记任友群作主旨演讲。全国各地知名高校代表、中小学书记校长代表,以及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参会,围绕教育政策改革、教育发展趋势、人才培养创新策略,以及新形势下教育未来方向等热点议题,展开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共同为教育强国建设献计献策。
任友群在《以数智化赋能高校学科建设》演讲中表示,“在迈向教育强国的征程中,数字化转型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等教育界一直在积极探索信息化、数字化、数智化等功能如何更好地服务于教育目标。”
任友群回忆说:“20多年前,我就在大学里做信息化的工作。90年代末,大学里刚开始装备投影仪时,为了让老师们接受这一新事物,学校甚至出台政策鼓励使用。然而,当老师们习惯了PPT后,有时又会过于依赖它。如今,我们迎来了人工智能和ChatGPT时代,这类似于当年推广PPT和Email,又一轮新工具的到来,需要我们再次适应和跟进。”
人工智能是可以深度融合和渗透至各个学科的全方位、引领性的催化力量。任友群表示,“高校要拥抱数智时代,以数智力量推动高质量学科建设。制定富有学校特色的学科发展战略,升级基础学科,布局新兴学科,建设交叉学科。整合现有学科资源,放大已有学科的优势,以数智化引领学科交叉融合,推动传统学科在理论创新、研究范式、数据处理、技术应用等方面不断转型升级,焕发新生。”
山东大学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学校依托人工智能,探索出一套具有创新性、示范性、引领性的融合模式,发挥人工智能在学科建设中的集聚效应,建立以重大问题为中心的学科交叉汇聚引导机制,激发学科之间的创新火花,重塑高质量学科体系。高质量建设国家示范性学科交叉中心,充分发挥“数据科学”“人工智能”“信息工程”等新兴学科的催化剂作用,打造“数智人文和中华文明”“智慧治理”“智慧工程”“大健康前沿交叉”“智慧海洋”“数智空天”等分中心,形成交叉学科培育、交叉高层次人才培养、交叉科研新模式。
任友群表示,“人工智能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着一系列挑战。例如,哪些人工智能工具已经成熟到可以让学生广泛使用?如果每个学校都自行开发人工智能工具,其算力和算法的科学性如何保证?教师如何提升自身以适应这一变革?此外,整个学校的治理模式也需要与时俱进。对于像山东大学这样拥有十万人左右的高校而言,无论治理模式还是手段和方法均需对原有传统方式进行变革。”
任友群进一步指出:“目前,人工智能的应用范围还相对较窄,这既受其能力限制,也与学校决策者的成熟度有关。同时,应用层次相对较浅,信息孤岛问题依然存在。尽管我们20年前就开始谈论消除信息孤岛,但孤岛还是存在,不是完全没有。此外,也引发了更多的安全和伦理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人工智能与传统学科的关系,不是人工智能挑战、冲击传统学科,而是二者交叉融合、双向赋能。任友群介绍,“在学科交叉中心的框架下,依托人工智能,山东大学做强数学学科,联动金融数学和密码学应用学科,建设数学与数据科学分中心,布局人工智能数学基础、金融数学与金融科技、密码技术与数学理论交叉等学科方向;布局通用智能学科方向,通过人工智能与数学等领域的交叉融合,探索人工智能背后的数学原理与机制。”
此外,山东大学考古团队利用数智技术,与出土文物“对话”,解密文物背后的文化故事。他们依托数智技术,对考古样品进行无损、透视、高分辨、跨尺度3D扫描成像,对大量图像数据进行训练,自主学习分类鉴定特征,为解决文物疑难鉴定任务提供新依据。
“未来的数智时代充满着可能,对大学教育教学和科研,服务社会的形态都会带来一些比较大的变化。”任友群表示,“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是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深入探讨在人工智能背景下如何更好地推动大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