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在嘉善,答案正被生动书写。步入千级无尘车间,仅指甲盖大小的自动对焦马达在此完成“智造”;俯瞰产业版图,立讯智造、兰钧新能源等“链主”企业擎旗领航,上下游配套企业如星群汇聚,千亿级产业集群加速成势。这座面积仅500余平方公里的江南小城,以 “小县域”承载“大产业”,将规划蓝图转化为蓬勃发展的现实图景。
作为全国唯一的县域高质量发展示范点,嘉善这个工业经济方面“优等生”再次交出了一张高分“答卷”——2024年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2100亿元、规上数字经济核心制造业增加值234.8亿元、近三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8.4%;并将第三座“浙江制造天工鼎”收入囊中,成为首批荣升“金鼎”的市县之一。
借助长三角核心区域的独特区位优势,嘉善正诠释着何为高质量发展。
善治业,善创新
对于制造业来说,高质量的发展离不开产业、企业和环境的精心培育,也离不开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对此,嘉善深入实施招商大突破、项目大攻坚、营商大提优“三个年”行动,集中力量打造工业强县升级版,全力推动工业经济量质齐升。
“科产联动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嘉善县经信局党组书记、局长张赟介绍。祥符荡创新中心是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先行启动区的核心科创载体,经过5年多的“上新”建设,这片规划面积仅43平方公里的湖荡不仅集聚了浙大智慧绿洲、嘉善复旦研究院等高能级平台,而且创成国家级平台10个、省级平台25个,集聚研发人才超过1200人,累计转化孵化科创项目51个。
在离祥符荡创新中心不远的姚庄镇,项目建设正热火朝天;立联讯达智能终端(嘉善)有限公司仅用半年时间,就完成了从项目落地到产品投产的重大突破。
立联讯达的建设,只是嘉善实施项目大攻坚的一个生动缩影。当前的姚庄镇,正以科技创新为发展的动力源泉,通过强化科创链、产业链、供应链三条链,致力于打造“北研发、南量产”的泛华为产业园格局。
由姚庄镇辐射到整个嘉善,产业培育的成果早已亮点纷呈:智能物联产业接近千亿、规模列全省第二;光电子器件产业集群获评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阿里巴巴、中国电信两大智算中心获评全省首个万卡算力集群;中国移动智算中心签约落地……
创新,已然成为驱动嘉善制造业发展的核心动力。
善改革,善焕新
真正的高质量发展,不只是新兴产业的一枝独秀,还是传统产业的“重获新生”。曾经,嘉善以木业家具、五金轴承等“老四样”为主导产业“拼资源”,如何优化产业结构是必须要面对的课题。
面对亩均效益未达标的“低产田”如何治理?嘉善并没有简单地采取“一刀切”,而是通过“定标+体检+问诊”机制动态锁定低效企业,以“一企一策”制定提升方案,分类施策进行改造。如针对产值低、污染高的印染、植绒两大传统行业,通过兼并重组缩减用地规模,增加亩均税收的同时,还缩减了单位工业增加值的能耗。
面对曾经作为县域经济“领头羊”的传统企业,如何在时代的浪潮中保持勇立潮头?嘉善的答案是以“两化(数字化+绿色化)”改造转型,科技创新裂变,品牌质量赋能。对此,长盛轴承深有感触。该公司是一家老牌轴承研发生产商,在发展的过程中敏锐地捕捉到时代的脉搏,开始布局人形机器人关节领域,研制出高精度、低噪音、高效率的自润滑轴承等产品,现已成为宇树科技核心配套企业。
“这是嘉善老牌企业通过内生裂变,催生新质生产力的典型案例。”张赟告诉记者。
同时,在张赟看来,“高质量发展的大道要想越走越宽,就不能‘独善其身’。”为此,嘉善携手庆元县,以嘉善木业家具、生物医药和庆元竹木制品、生物科技等特色产业为重点,在产业合作、科产联动、数改智转等领域深度融合,以链式合作、深度融合发展,积极拓宽走深“一南一北”共富之路。
善布局,善赋能
当前,嘉善已构建起智能物联、集成电路、高端装备(汽车零部件)、新材料、生命健康、新能源、绿色家居、时尚纺织等八大先进制造业集群,“撑起”现代产业体系的“四梁八柱”。
然而,产业生态的良性发展,除了不断创新突破,更需要精心呵护、纾难解困。为此,嘉善不断健全体制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和服务保障,实施“三送三提”助企服务专项行动。
立讯正是这项活动的受益者——嘉善组建由县领导挂帅、县府办等10余家政企单位联合的推进专班,带领立讯成功获批全国首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外智能手表全球保税维修业务。
“现在,我们跟企业还有个‘每月一号见’的约定。”张赟说。今年,在“三送三提”的基础上,嘉善创新推出县委书记与企业面对面交流的“每月一号见”活动,精准了解企业发展所需,落实惠企政策,优化营商环境。
此外,为加快当地项目建设速度,嘉善构建起以县企业综合服务中心为主平台,9个镇街企业服务专窗为辅的“1+9”服务矩阵,全力推动“增值服务”再升级。
今年,当“金鼎”被嘉善收入囊中,既是对过去成绩的肯定,也是对未来发展的鞭策。今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路怎么走?
张赟表示:“我们将聚焦“双示范”建设,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大力实施两新深度融合、工业稳进提质、产业集群培育、数实融合发展、企业提质做强五大攻坚行动,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侯瑞 崔旦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