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南京3月27日电(庞雪汀)戴上AR眼镜,零基础学生短时间内就能学会工业机器人操作;只需15分钟, AI数字人便可生成微课;在校园智慧平台上,AI助手日均可为师生解答超过2000个问题……在人工智能产业飞速发展的今天,高校如何以AI技术为教学与管理赋能,已经成为了一个新的时代命题。在苏州,以苏州工学院、苏州市职业大学为代表的应用型本科、高职院校正积极拥抱AI技术革命,通过构建“数据驱动+场景创新”的智慧教育体系,实现教学管理效率全面提升,为全国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了鲜活样本。
产教融合破局:数据画像破解供需“信息迷雾”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让学校专业精准对口市场需求至关重要。在苏州市职业大学,人工智能云平台的搭建,为准确、高效开设特色专业提供了重要参考。
“我们在开设专业之前是一定要做产业调研报告的,例如调研产业企业的岗位用人需求、企业对人才的技能要求以及技术方面的需求,现在依托智慧云平台,我们可以自动生成这些产业调研数据和报告,在‘云端’读懂产业密码。”苏州市职业大学信息中心主任杨静波展示着学校的“产业人才图谱”,这个汇聚2000家企业数据的“智慧大脑”,就是该校在苏州市政府支持下打造的市域产教联合体“智慧云平台”。该模块整合了各类招聘网站、苏州市机器人产业协会结构化数据库以及合作企业填报的三维数据,能自动生成包含岗位数量、薪资水平、技能要求的产业图谱。
据杨静波介绍,通过搭建垂直AI模型,在平台上输入产业关键词便可生成专业报告,“职联未来”模型实现专业与产业链智能映射,目前已支持自动输出机器人工程等6个专业的人培方案和课程标准。
苏州工学院则通过“数据高速公路”工程打通18个业务系统数据壁垒,打造出日均处理2000+咨询的“苏工智辅”超级大脑。平台集成的智能体中,AI助手可以快速生成个性化报考建议,可以为学生快速解答政策咨询,还能生成包含动态调整功能的精品教案。
“2006年我们就在教育部备案信息化建设案例,那时候可是全国高校的‘排头兵’。”苏州工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张根华表示。从人事档案系统到资产管理系统,从教学资源库到决策支持平台,该校逐步构建起覆盖全链条的数字化体系。每天零点,教务、学工、财务等系统的数据会在加密通道中完成千万级数据交换,彻底打破“信息孤岛”。
AI重塑课堂:智能助教与虚拟实训引领教学革命
“到2025年下半年,每位老师都将拥有专属AI助教。”这是苏州工学院提出的大胆目标,表明了该校计划以人工智能技术推进日常教学改革的决心。
据该校数字化处处长罗金光介绍,AI助教相当于为每个老师配备了一位24小时在线的助手。比如,老师可能对个别重修学生的关注度不够,答疑可能也不够及时,这时候AI助教就可以通过老师前期基于教案构建的知识库,为学生答疑解惑。
目前,学校自主开发的AI督导系统已经投入到教学管理中。通过教室摄像头采集的课堂数据,AI不仅能分析学生到勤情况,教师授课时长、走动频率,师生互动的情况,还能对老师在课堂中的教学行为进行智能化分析,从而生成“课堂教学成效报告”。AI督导系统的使用,大大提升了日常教学质量,为精细化改进课堂教学的不足提供了重要参考。
此外,学校部分院系已经在试点使用AI数字人技术制作微课。“传统微课制作要7小时,现在借助AI虚拟主播和智能剪辑,15分钟就能完成高质量课程。”罗金光说。
在重构未来课堂新图景的道路上,苏职大也不甘其后。今年2月,在由中共苏州市委、苏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年苏州市“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推进大会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深度行(苏州站)活动上,由苏州市教育局推荐、苏州市职业大学作为申报主体的“智能教育”创新应用实验室获得立项授牌。
未来三年建设期内,实验室将打造一站式智慧教育平台,围绕教研教学、校务服务、教管教评等场景开发智慧课堂、知识图谱智能教学系统、AI数字教师助手、学生行为评测、虚拟科学实验室等应用。
“学校目前已建成集成电路虚拟仿真实训室,为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实训体验。在这样的教学区里,以前学生要长期学习才能掌握的示教编程,现在通过虚拟仿真平台短时间内就能完成基础操作。” 杨静波说。
智慧管理蝶变:全场景赋能教育治理
在校园智慧平台上,数据看板实时展示着各类运营指标;心理健康预警系统通过分析学生的消费、作息、课堂表现等数据,能提前预警心理风险……智慧管理系统正在重塑校园生态。
在苏州市职业大学,“校园百事通”AI助手每天都要处理上千条咨询,为师生解惑;校园智慧平台全天候分析学生的风险情况,如有异常会实时推送给辅导员,规避潜在风险的发生,保障学生安全。
“我们的AI助手,不仅仅是根据现有的知识库来回答问题,因为学生不是每次都会按照你预设的问题来提问。我们会通过数据分析和用户反馈了解到一些没有得到理想答案的问题,请我们的相关负责人或专家进行补充回答,并将他们的解答持续更新到知识库中。”杨静波说。
在苏州工学院,人工智能技术为学校的智慧决策提供了重要支撑。“我们可以用动态数据来支撑我们的决策。比如为了对学生进行精准资助,我们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统计出一段时间内在食堂消费金额最低的十位学生,这样既可以了解到哪些学生可能需要资助,也避免了让学生通过班级上报资助需求有可能带来的心理问题。”罗金光说。
此外,学校还计划基于“苏工智辅”打造一个“智能体广场”。这里将汇聚了DeepSeek、豆包等AI引擎,以及本地自主研发的AI招生助手、AI助教等小智能体,师生可通过自然语言有针对性地进行调用。
“我们不仅引进技术,更要让AI真正‘活’在学校场景里。”罗金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