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慢病医防融合分级诊疗指南》团体标准发布会暨专题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指导,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移动医疗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关村华医移动医疗技术创新研究院承办、相关起草单位以及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移动医疗专业委会部分委员单位支持、协办。
大会由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移动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北大医学部副主任刘晓光教授担任开场主持。他指出:“慢性病负担在疾病总负担中占比很高,当下,建立《慢病医防融合分级诊疗指南》标准化防治体系是破解分级诊疗落地难题的关键抓手。”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会长何振喜表示,慢性病已成为影响我国居民健康的重大挑战,《慢病医防融合分级诊疗指南》团体标准突破了以往经验主导的局限,通过体系重构、机制建设、模式创新,构建起覆盖慢病防、治、康、管全生命周期的标准化体系。这一“标准” 的诞生,不仅是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更是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理念的生动诠释。
中国医院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田家政在致辞中强调《慢病医防融合分级诊疗指南》团体标准的时代价值:我国5.4 亿慢性病患者面临诊疗碎片化、资源错配等问题,《慢病医防融合分级诊疗指南》团体标准的发布,标志着医防融合从经验驱动转向标准引领。他指出,标准通过明确五级防治责任体系,将推动基层医疗机构从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转型,为分级诊疗制度提供“操作说明书”。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中国保险学研究会会长、首都医科大学国家医疗保障研究院原院长娄洪从政策协同角度分析《慢病医防融合分级诊疗指南》团体标准价值:“该标准严格对标《健康中国 2030 规划纲要》,其推行将提升医保基金使用效率。”通过标准化分级诊疗,基层慢病规范管理可降低很多并发症发生率,从根本上缓解医保支出压力,形成“防大病、管慢病、控费用”的良性循环。
中国疾控中心原营养学首席专家、中华预防医学会常务理事、慢病分会的第二、三届主任委员赵文华教授强调:“此次发布的《慢病医防融合分级诊疗指南》团体标准意义重大。随着标准的贯彻实施,也将在推进医防融合、防治慢病方面发挥关键作用,成为推动慢病管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移动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赵俊教授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移动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赵俊教授在致辞中指出:“移动医疗专委会将建立‘标准 - 培训 - 评估’三位一体推进机制,2025 年联合省卫健委完成1000家基层医疗机构标准化培训。”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移动医疗专业委员会名誉主委方伟岗教授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移动医疗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方伟岗教授强调,标准首次实现“三个融合”:医防体系融合、中西医融合、数字化技术与临床实践融合,标志着我国慢性病防治进入标准化 2.0 时代。这不仅是基层实践经验的升华,更是我国慢病防治从经验驱动迈向标准引领的里程碑。
会上,《慢病医防融合分级诊疗指南》(T/CRHA 150-2025)发布仪式正式举行。该标准由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发布,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移动医疗专业委员会提出,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正式发布,于2025年3月25日正式生效。
为起草单位部分代表颁发荣誉证书
大会还为部分《慢病医防融合分级诊疗指南》团体标准起草单位或起草人代表颁发荣誉证书,表彰他们在标准制定过程中的辛勤付出与卓越贡献。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标准工作负责人王倩倩围绕《慢病医防融合分级诊疗指南》团体标准制定流程进行专题演讲,详细介绍从问题调研、试点验证到理论构建、专家答辩、权威单位审定预发布等全过程,展现团体标准的科学性与严谨性。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移动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兼秘书长刘丰梅
在政策解读环节,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技术审评中心副研究员计雄飞作《团体标准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与国家标准的申请》专题演讲,深刻解读剖析团体标准的重要意义、学术价值以及与国标申报路径。他指出:《慢病医防融合分级诊疗指南》团体标准中成熟的分级诊疗流程、质量控制指标,实施效果良好。可优先纳入国家标准立项。
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健康经济与保障研究部副部长郝晓宁研究员以《老龄化社会的医防融合与慢病管理》为题,与大家分享、探讨了老龄化背景下慢病管理与创新医防融合机制的新路径、新策略。她认为,该标准的发布非常及时,必将助力三明深化医改和卫生与健康高质量发展。
在标准的建立与实践环节,由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移动医疗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郑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时松和教授详解《慢病医防融合分级诊疗指南》团体标准核心内容及创新模式(1561 模式)等。
该环节分别由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移动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妇产医院院长阴赪宏教授,甘肃省人民医院党委书记蔡辉教授,北京协和医院过敏(变态) 反应科孙劲旅教授,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移动医疗专业委员会常委、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副院长阎雪教授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