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陵大地、秦淮河畔,一座座小而美的剧场正悄然兴起。它们不设红毯台阶,不筑高墙深院,用惠民票价、亲民姿态和多元内容,将文化艺术的根系深扎基层土壤。如今,南京市已拥有117个小剧场,遍布各个区域,构成了一个小剧场生态网络,将演艺文化产品与服务融于城市生活,持续为民众提供精神滋养。
公共文化服务是文化强国战略的关键,亦是各级政府在社会治理中运用的柔性工具。构建高质量的优质文化直达基层的机制,不仅是各级政府完善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抓手,更是增进民生福祉、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保障。2021年,南京市委宣传部正式发布了《南京市“小剧场”发展实施意见》及《南京市小剧场认定办法(试行)》等政策文件,明确提出在三至五年内,实现100个小剧场空间的建设与改造、创作并引进100部小剧场剧目、培育10个专业团队、举办小剧场戏剧节、建立1个宣传服务平台等系列目标,旨在构建布局合理、供给丰富的小剧场公共服务网络。南京以公益性为锚点,通过推进小剧场建设,探索政府主导与市民参与相结合的文化治理新模式,使剧场从文化地标转型为市民生活的精神驿站,开创了城市文化空间建设的新范式。
锚定“公益”坐标:南京小剧场建设的逻辑与价值
作为六朝古都及如今的“文学之都”,南京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如何将这些隐形的优质文化资源转化为显性的文化表达,为今天的城市文化发展提供助推力,一直是南京市政府关注的重点。自2021年以来,南京市因地制宜,精准施策,通过持续打造“公益性”小剧场平台,推动文化供给侧的创新实践,探索出一条文化惠民的新路径。
小剧场凭借亲密的观演关系,成为人们进行情感链接、社交互动的重要载体。南京通过搭建由百余座小剧场构成的文化生态网络,切实打通了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南京117座小剧场年服务观众超150万人次。市民文化满意度从2019年的76.3分提升至2023年的89.1分。“带女儿看儿童剧,陪父母听话剧,周末和闺蜜打卡沉浸式话剧”已成为南京市民的新生活方式。当剧场灯光亮起时,照亮的不仅是舞台,更是城市文化民主的生动实践。
南京小剧场建设的价值不仅在于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更在于为城市文化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当城市文化建设从“增量开发”逐步转型到“存量优化”,这种自上而下的引导、自下而上的生发共同作用的文化生态,或许正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大型城市破解文化治理难题的“金陵密码”——即尽可能让每个人都成为文化的创造者、传播者与享用者,使每寸土地均成为文化基因的培育土壤。2024年末,《小剧场大舞台 塑造城市文化品格——南京市以公益性小剧场赋能城市建设》一文入选《习近平文化思想实践案例选编(2024年)》,这也从侧面表明南京在小剧场建设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能够为更多城市的文化建设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顶层设计:公共服务效能提升的政策引导路径
南京市小剧场建设始终贯穿着政府顶层设计的战略思维,通过制度创新、资源整合与生态培育,构建起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系统性通道。在这一过程中,南京市通过强调普惠性、便利性和多样性的“公益”策略,利用资源整合、空间下沉与机制重构的手段,不断探索政府与市民双向互动的优质文化新模式。
在政策层面,南京市委宣传部以《南京市“小剧场”发展实施意见》为核心框架,配套《小剧场认定办法》等12项实施细则,形成系统化的政策引导。这套制度设计具有鲜明的公益导向性,并通过区级考核指标逐级传导政策效力,如秦淮区根据自身特点制定专项行动计划,将剧场建设与老城更新、文旅融合深度绑定;鼓楼区充分发挥区域内高校集聚优势,通过联动高校、搭建校地协作平台,以高校资源推动城市文化创新发展。各区通过层层压实的手段,实现政策目标与城市发展的有机统一。
资金配置体现精准施策的治理理念。首先,南京市政府通过“财政资金+市场资本+社会资源”的多元投入,放大政策杠杆效应:充分发挥市艺术基金、文化人才专项资金、文化消费补贴等各项资金政策工具的作用,鼓励国有文旅集团、驻区企业和社会机构共同参与小剧场硬件及软件建设,实现多方联动合作。
其次,空间布局彰显资源下沉的战略意图。全市117家小剧场遵循“嵌入式改造+标准化新建”原则,将历史街区、商业综合体、社区服务中心转化为文化阵地,构建起“一剧场一坐标”的散点式布局。此外,南京市对全市剧场空间和演出资源进行了统筹整合,以南京市文投集团为依托,整合市属文艺院团和剧场资源,打造“十朵金花”创新联合体并与六家市属文艺院团完成“一团一剧场”结对挂牌,以“花开朵朵、各表一枝”的理念打造差异性演出内容与风格,实现了院团演出场次和剧场使用效率的双提升。
最后,艺术节展构建价值引领的生态闭环。政府通过“紫金杯”优秀剧目展演、长江路话剧节等品牌活动,搭建起“创作—展示—评价”的闭环体系。在供给侧,设立“金陵剧本奖”实施源头孵化,近三年培育《大桥风景》等多部本土原创佳作,据统计各类戏剧节先后共引进超过260部剧,完成480场演出,平均上座率达80%,票房累计近1.7亿元。在需求侧,为丰富民众的文化选择,联动全国百余家院团建立剧目库,形成“政府搭台、院团唱戏、群众受益”的模式,使得艺术节展不仅成为文化展示窗口,更能够作为资源配置枢纽发挥作用。
这一系列举措的深层逻辑,在于政府通过制度供给优化文化生产关系:以标准化建设破除资源下沉的行政壁垒,以市场化手段激活多元主体参与动能,以平台化思维打通供需对接通道。当政策文件转化为剧场里的灯光、舞台上的剧目、观众席的笑声时,顶层设计的价值便落地为可感知的文化民主实践。
民众参与:公共服务落地的内生动力机制
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提升既需要顶层设计的精准施策,更依赖基层社会的创造性转化——前者提供资源流动的势能,后者生成文化生长的动能,二者合力推动“政府供给”与“群众需求”在实践层面的有机统一。南京市小剧场建设以空间重构打破传统观演边界,通过物理空间的社区化嵌入、消费门槛的普惠性降低、文化权益的实质性赋予三重维度的创新,将文化消费从特定群体特权转化为全民共建共享的生活方式,共同构成了民众参与的基层支撑。
117家小剧场如星子般嵌入街头巷尾,形成“十分钟剧场圈”。这种空间策略打破了传统剧场“中心集聚”的桎梏,使文化资源从城市地标向生活场景迁移:古戏台变身乡村文化客厅,商业体中开辟剧场盒子,社区服务中心嵌入微型剧场。当剧场与菜场、学校、公园共享生活半径,艺术欣赏便成为了转角即遇的日常体验。物理可达性的根本性提升,不仅降低了民众的参与成本,更潜移默化地改变了城市文化基因。
低票价策略与普惠性服务,切实降低了民众进行艺术欣赏与消费的门槛。政府通过票价补贴、惠民卡发放、公益场次设置等组合手段,部分小剧场展演活动构建起梯度化消费体系:10元惠民票保障基础文化权益,50元亲民票覆盖品质观演需求,80元封顶票价锁定市场调节边界。这种定价机制使剧场从服务特定群体转向覆盖全龄全域,文化权益的平等性在票价刻度上得到具象化呈现。在这种机制中,更具创新性的是“观演即补”的即时补贴模式,即通过大数据动态分析消费行为,实现文化福利的精准投放。
多维参与平台的构建,使民众从“被动接受”转换为“主动创造”。小剧场通过开放创作端口、打破观演边界,将市民转化为文化生产的共建者:在“戏剧工作坊”中,素人参与者与专业编剧共同打磨剧本;在“百姓舞台”上,社区文艺团队获得专业灯光音响支持。这种参与式文化生产模式,使剧场从文化供给终端升级为创意孵化器。例如,紫金文化艺术节“0元观演团”邀请民众走入剧场,收获了4680篇民间剧评,这些剧评将沉淀为剧目优化的动态数据库。当市民既是观众又是创作者、既是消费者又是评议者时,文化资源便能够真正转化为社区共同记忆与情感纽带,进一步增强社会凝聚力。
南京小剧场建设的文化实践,既是政策引导与民众参与深度融合的创新探索,也是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生动示范。通过顶层设计的精准施策与基层社会的创造性转化,南京成功构建了资源势能与文化动能协同发力的良性机制,切实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实效性,为破解大型城市文化治理难题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金陵经验”,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文化民主建设的实践智慧。(李茜 段小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