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2月12日电 11日,以“数智赋能未来 建设教育强国”为主题的第十五届新华网教育论坛在京举办。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王辰,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原副部长级专职委员管培俊等出席活动并致辞。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俞伟跃,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武世兴,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游森,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李智,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副司长孙芙蓉,中山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高松,山东大学党委书记任友群作主旨演讲。全国各地知名高校代表、中小学书记校长代表,以及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参会,围绕教育政策改革、教育发展趋势、人才培养创新策略,以及新形势下教育未来方向等热点议题,展开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共同为教育强国建设献计献策。
活动现场,高松介绍了对“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服务教育强国建设”的思考及中山大学的实践。
“大学的中心任务是人才培养,而人才培养要依靠教师。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是学生的健康成长,二是教师的学术发展,两者相辅相成。”高松表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服务教育强国建设,要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培育新时代的“大先生”。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首先要弘扬和践行教育家精神。”要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教育者要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加强科研诚信与优良教风学风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生态。要加强卓越教师培养。着力提高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将卓越科研同卓越教学相融合,让科学家同时成为教育家。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服务教育强国建设,要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激发教师队伍创造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要大力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高松介绍了中山大学的相关实践:
2023年,中山大学开始全面推行教研系列“预聘—长聘制”改革,按照“高水平、国际化、少而精”的原则,面向全球选聘优秀人才,特别是优秀青年人才。高松表示,“学校对青年教师的期许是要成为杰出的学者、科学家。‘预聘—长聘’制的重点不是‘走’,而是‘留’,我们预计未来能留下的是大多数。”
学校还开展学部制改革,统一人才引育标准。高松表示,对于多校区多学科的大学,学部制是学术治理的有效途径。这种制度设计有利于统筹相同和相近学科的学术评价标准、教师评聘标准等,便于促进跨院系、跨学科的教育和研究。
此外,学校还形成了促进教师发展的制度体系。高松介绍了近年来中山大学主要采取了的一些举措,包括:健全教师分系列聘任发展体系,按教研型、教学型、研究型教师三个系列,进一步推进教师人才分系列发展,让每位教师都明确自己的发展轨道和目标。深化教师评价改革,坚持科学评价和分类评价,比如对于国防科技领域教师科研专门评价。实施跨院系兼职政策,一位学者可以同时有一个主聘单位、一个从聘单位,两个单位协调如何评价这位学者的成果,以及安排教学工作。建立访问学者制度,如学校的人文高等研究院就常年有国内外的知名学者驻校访问。实施学术休假制度,为教师提供更多时间保障,促进创新能力提升,加强国际学术交往。设立逸仙博士后项目,优化博士后培育平台,为高水平师资队伍培育新生力量,逸仙博士后出站后可直接申请教学研究并重系列的教师预聘职位。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服务教育强国建设,要以引领未来为目标,探索教师队伍建设新路径。“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高校要在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当中,来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高松认为,第一,用人工智能赋能教师队伍建设。
“要积极提升教师数智素养,提升人工智能应用能力,特别是更新教育观念,增强转变教学模式的主动性,探索人工智能时代大规模因材施教的有效路径。要以人工智能赋能卓越教学,发挥人工智能的‘助教’功能,使教师可以投入更多精力用于个性化学业指导,更好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好奇心和想象力,为培养数智时代的卓越创造力打下基础。”
第二,以机制创新促进教师学术发展。
以学科建设为牵引,提高人才引育成效。结合学科规划尤其是学科重点发展方向精准引进人才,促进学科交叉与创新团队的建设。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支持教师开展有组织科研与自由探索。大学要在“有组织科研”和“自由探索”间进行平衡,把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中提炼出来的重要科学问题,转化为师生的研究兴趣。
第三,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育和使用。中山大学持续加大对青年人才的支持力度,鼓励青年人才开拓新的或有特色的学科方向。建立了青年杰出人才绿色通道,助力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积极推进海外引才机制创新。今年10月,中山大学香港高等研究院正式揭牌运行,重点发展生物医学、应用数学和人文社科交叉三个领域,面向全球延揽顶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