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在松嫩平原北端的讷河市,广袤的黑土地上,一台台智能农机轰鸣驶过,一粒粒优质大豆种子被精准播入土壤。作为“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讷河大豆,正迎来一年一度的春耕黄金期。这片黑土地上的每一粒种子,都承载着农户的期待与国家的粮食安全使命。
政策护航:稳面积、保信心、解难题
2024年,讷河市大豆种植面积达289.6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46.4%,连续三年超额完成省市下达的种植任务。为调动农户积极性,讷河市通过“会议推、干部抓、专家讲、大户带”的“四步法”,将种植指标层层分解到乡镇、村屯、地块。某村党支部书记介绍:“我们村今年落实大豆种植1.2万亩,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户,确保每一块地都种满种好。”
孔国乡的李大爷算了一笔账:“今年大豆生产者补贴预计366元/亩,加上轮作补贴150元/亩,每亩效益能到91元,比种玉米划算。”数据显示,2024年讷河市落实耕地轮作试点144.5万亩,其中“米-豆”轮作占比77%。然而,政策执行中也存在挑战。某种植大户坦言:“土地流转价格从2019年的500元/亩涨到现在的800元/亩,补贴的60%都被地租吃掉,实际收益有限。”对此,市农业农村局表示,正研究制定土地流转指导价政策,确保补贴真正惠及实际种植者。
科技赋能:提单产、破瓶颈、降成本
针对大豆重茬、单产不稳等问题,讷河市与黑龙江省农科院合作,推广“大垄密植+水肥一体化”技术。在某千亩示范田,农技人员介绍:“水肥一体化技术让大豆亩产突破400斤,比传统种植增产30%以上,每亩节水50%、节肥20%。”2024年,该技术应用面积达22万亩,覆盖全市15%的大豆田。
航天育种技术也在讷河落地生根。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讷河试验站,研究员展示了抗病品种“东农63”的成果:“该品种抗病性提升40%,蛋白质含量达43.5%,已累计推广超百万亩。”此外,种子包衣、接种根瘤菌等技术的普及,使全市大豆良种覆盖率达100%,主推品种东农60、绥农76的蛋白质含量稳定在43%以上。
多措并举:防灾害、保收益、强保障
今年春耕期间,为避免地块土壤湿度超标。市气象局联合农业农村局启动应急预案,组织8天“一喷多促”行动,覆盖大豆田79万亩,通过无人机喷洒叶面肥和杀菌剂,有效防治根腐病和蚜虫。某农户表示:“往年这时候最怕病虫害,今年政府提前干预,心里踏实多了。”
为降低种植风险,讷河市创新保险机制。2024年,全市大豆完全成本保险承保面积达149万亩,覆盖率达58%,保费由财政补贴80%,农户仅需承担20%。此外,政府推动“企业+合作社+农户”订单模式,笙得利公司与32个村签订10万亩收购协议,保底价2.3元/斤,高于市场价0.05元。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今年力争粮食总产突破39亿斤,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讷河力量。”
黑土生金:从传统耕作到智慧农业
在讷河现代农业产业园(大豆),智慧农业系统正悄然改变传统种植方式。合作社负责人演示了物联网设备:“土壤温湿度、光照强度实时上传到云端,系统自动生成施肥方案,亩均用工减少3人,成本下降200元。”2024年,讷河市建成3个省级智慧农业示范基地,推动20万亩农田“上云用数”。
黑土生金,良种落地。讷河大豆春耕的生动实践,既是政策与科技的双向奔赴,也是黑土地守护者的智慧答卷。随着播种季进入尾声,这片沃土正静待丰收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