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博物馆、中泰竹笛展示馆、传梭博物馆、红高粱艺博园……这些听上去就生动有趣的博物馆,都“藏”在山林平原的褶皱里。在第49个“5·18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中国旅游报聚焦一组建在乡村大地上的博物馆,它们小而美,但是接地气有底蕴,是乡村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的生动展示,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乡村与城市的桥梁。
有温度致敬传统乡愁有归处
“立夏来了,温热、和畅,旺盛而惬意,落英缤纷,千重绿色,充满了浓烈的生命力。化蛹成蝶,花开花落,生命的活力被彰显,万物的美丽被突出,真真实实地证明了‘浅夏胜春最可人’……”5月5日,立夏,杭州农历博物馆馆长张放以诗意的语言为观众娓娓道来,听得一些年轻人入了迷。
张放是浙江大学农学院教授,退休后想将自己的爱好专长和公益结合起来。“2022年,我到杭州百丈镇溪口村考察的时候,发现他们正在推进乡村博物馆建设,这不正是我想要做的事情吗,我们一拍即合。”张放说。
2021年,国家文物局将浙江列入乡村博物馆建设试点省份。2022年3月,浙江省在全国率先发布《浙江省乡村博物馆建设指南(试行)》,鼓励专业团体参与乡村博物馆运营和管理。百丈镇党委政府积极响应,改造废弃厂房、盘活闲置民居资源,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一边是不断完善的场馆,一边是像张放这样热爱乡村文化的能人,乡村博物馆成为二者的契合点。
张放精心挑选了几十年来收藏的数百件器物,与农历的节气、节庆、诗歌等关联展示,呈现出浓郁的传统文化韵味,其中的“中国颜色”特展和二十四节气的内容相得益彰,广受好评。中国传统色彩源自宇宙万象、天地万物和生活中的点滴感受,既是大自然的呈现,也是心中美好情感的表达。张放总是对观众说,二十四节气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和智慧,希望大家从日常生活中去学习和传承,主动承担起传承中华文化的责任。
“途经这里偶然发现的博物馆,没想到带给我们很大惊喜,展陈很有设计感内容也很丰富。”“在博物馆中仿佛历史在重现,能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历史的美感。”杭州农历博物馆内,留言簿上有多位游客分享感受。每每看到,张放觉得十分骄傲,乡村博物馆让许多都市人的乡愁有了归处。
距离杭州农历博物馆不远是传梭博物馆。梭,织布机上牵引经线和纬线交织的工具。随着现代纺织机械技术的发展,梭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上万把梭陈列于博物馆,蔚为壮观。它们有着不同的材质,来自不同的地方,中原地区的梭如“饺子”,宽扁圆润,江南地区的梭如“行舟”,梭身修长,婉约灵动,每一把梭背后都有一段故事,有其地域文化色彩。
传梭博物馆馆长郑芬兰是浙江省土布纺织技艺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多年来,她走遍全国寻梭。在展览序言里,郑芬兰将梭比喻成“一条船”“一条线”和“一枚通往故乡的小小邮票”,最后她写下一句“手工艺是一门世界语言”,这句话也出现在传梭博物馆的外墙上,引人思考。
接地气乡土式展现人文魅力
“聂家庄,朝南门,家家户户捏泥人”,这句顺口溜说的是发源于山东省高密市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聂家庄泥塑。红高粱艺博园是聂家庄的一家乡村博物馆,研学是其重要的体验内容。只见泥塑师傅手捧一团泥土,不一会儿工夫,小老虎的形象呼之欲出,染上色,便神气十足。围坐在他周围的学生们聚精会神,带着自己对非遗的领悟模仿老师的动作,一只只形态各异的小老虎完成了。
红高粱艺博园入选了山东省非遗特色旅游线路名单,每逢节假日和暑期,总有不少中小学生前来参观体验。“乡村博物馆不仅是人们回望乡愁的一扇窗口,它还应该是面向未来的,让年轻一代有具体的感知,自己去试一试才知道手艺不容易,进而萌发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和热爱。”红高粱艺博园负责人、“90后”聂家庄泥塑传承人聂鹏说。
“原以为是简单的经纬交织,实则需要手、眼、心完美配合,恰似非遗传承所需的专注与坚守。”高密市知行学校初二学生孙子涵写道。
“我2022年到溪口村,当时这里没有游客。现在每逢节假日游客不少,还有不少远道而来的游客因为乡村博物馆集群慕名而来。”张放说,博物馆留言簿上就有来自贵州、西藏的游客留言。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国际博物馆协会副主席、上海大学教授安来顺提到:“与建在城市里的博物馆不同,乡村博物馆聚焦于农业、农村、农民以及地方的需求,有助于增强农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让乡村的氛围更加和谐。乡村博物馆是凝聚乡情民心的纽带,又可以提升乡村旅游的吸引力。”
百丈镇相关负责人介绍:“随着一系列乡村博物馆在溪口村陆续开馆,去年百丈镇又通过媒体全球招募乡村博物馆合伙人,目前初步形成了‘一村十馆’村博集群,推动了乡村旅游发展。”
山花烂漫,文化踏春。山上看花山下逛馆,也成为今年溪口村春游新玩法。传梭博物馆推出香织百草·杜鹃传情——非遗手织布香囊互动体验;杭州农历博物馆推出春季主题读书会;玩竹博物馆推出“宠物赏花”套餐,里面含竹筒饮品、宠物队服、宠物运动补给及登山竹杖等,让爱宠游客可以在竹林中感受竹子的多样玩法;蔡志忠文化馆举行“十二生肖丝网版画”亲子游园会……
乡村本身就是自然课堂,而乡村博物馆将自然生态、民族文化、乡土文化进行了凝练的表达。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昂赛乡,三江源国家公园澜沧江源园区的核心区域,昂赛乡生态博物馆展示了这里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明星动物”雪豹、金钱豹等的标本让游客久久驻足,提醒人们热爱并保护脚下这片具有生物多样性之美的土地。博物馆里的摄影作品多来自当地牧民,他们也是生态管护员和野生动物摄影师,用独特的视角记录着高原生态的变化,让人印象深刻。
重运营连接产业可持续发展
位于天目山脚下的紫荆村,是全国集中连片面积最大的苦竹种植区,也是浙江省级非遗传承项目中泰竹笛的主产地,素有“中国竹笛第一村”的美称。
“乡村博物馆是我们展示竹笛产业发展的一个窗口。”杭州市余杭区中泰街道紫荆村党支部宣传委员施重阳不无骄傲地说,“全球每100支演奏竹笛中,至少有85支产自我们这里。”
中泰竹笛展示馆由原紫荆村竹器厂改造而成,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天圆地方的观念,外形好似哨子,仿佛音符从竹林中流淌而出。
乡村博物馆建设容易,但如何维持下去,却是个难题。在施重阳看来,中泰竹笛展示馆结合当地文化特色和产业特色打造,有了“扎根大地”的基础。运营很重要,紫荆村成立了运营公司,邀请外面思路活跃的年轻人来运营。围绕一根小小的竹子,紫荆村推出了集产、学、研、游于一体的路线,邀请游客体验从一根竹子到一支竹笛的制作全过程,互动感强。
同时,依托艺术交流、夏令营等活动,紫荆村引进制笛大师、演奏家成立工作室,让竹笛文化、乡村旅游和产业发展形成合力共振。紫荆村有一条长约6公里的直路溪,水流潺潺,为村庄增添了一抹亮丽的风景,成为游客喜爱的乡村旅游打卡地。随着紫荆村的知名度不断提升,前来体验做竹笛、吹竹笛的游客多了。
值得一提的是,紫荆村结合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打造了竹笛直播工作室,命名“紫荆笛音共富工坊”,成功入选浙江省首批百家电商直播式“共富工坊”典型案例。不少学成青年带着对竹笛文化的热爱回归家乡,从竹笛制作、竹笛演奏、竹笛销售等方面传承紫荆村的竹笛文化。
乡村博物馆可以为乡村带来什么?这是不少乡村博物馆主理人思考的问题。在蔡志忠文化馆主理人宋继中看来,乡村博物馆要努力实现“自我造血”,就要和带动村民增收、乡村产业发展结合起来。传梭博物馆、玩竹博物馆的手工文创产品制作,就为村民增收提供了渠道。游客来了,溪口村从事乡村旅游的人也多了。相应地,溪口村村民为自己村拥有这么丰富多元的乡村博物馆而自豪骄傲。
民宿业者赵春晓在南方多个村庄有过乡村运营经历。在他看来:“乡村博物馆植根乡村,很多乡村博物馆的物件来自村民捐赠,从民生实际出发,每一个村民都是乡村博物馆的建设者也是享有者,他们和乡村博物馆的运营者一起参与乡村振兴的实践。”
郑芬兰谈及对乡村博物馆的理解时就说,不是简单把博物馆移到农村,而是因为乡村博物馆拥有乡村之美,可以让人与自然、文化亲密互动融合,让产业发展起来。在赵春晓看来,所谓的城乡互动,就是在这样的活动中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不少乡村博物馆是张放、郑芬兰这样的新村民在运营。他们主要是来自城市,很多人拥有一技之长,擅长盘活乡村资源,会策划、懂旅游、善讲故事。这些新村民希望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出一份力。当他们谈及乡村博物馆、乡村振兴,无不认为乡村的未来不应仅仅是物质上的丰裕,也是精神上的充实。
(记者 曹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