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北京市广播电视局专家评选,确定北京广播电视台青年广播《青年说》“我为改革献一策”对话青年公务先锋系列节目为2021年第四季度北京市优秀广播电视新闻作品。节目坚持贯彻走转改精神,深入基层选取青年公务员先锋,讲述履职小故事,折射改革大文章,通过降低姿态、改变语态、丰富形态、创新政治传播的表达方式,以人物个性化、故事现场化、互动实时化,实现听说双方“零距离”,打造在场感、沉浸感,让传统时政报道焕发新生机。
2021年,北京市面向全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团员青年开展第七届“我为改革献一策”活动。北京青年广播《青年说》围绕此次活动,推出“对话公务先锋”系列节目,分7期开展,每期策划一个社会关注度较高的改革主题,邀请1—2位公务先锋,生动诠释履职故事,结合自身工作建言献策。政府改革话题一直是政治传播的热点,然而其高度的政治站位和严肃的基调是传播的难题,如何在精彩纷呈的宣传产品中“突出重围”?“我为改革献一策”系列节目将“零距离”传播和营造在场感作为着力点,不断更新广播节目的呈现与表达,真正让严肃议题入耳入脑入心。
我为改革献一策”一
为了实现“零距离”沟通,节目在人物塑造上下功夫。节目主动降低姿态,走近百姓,选择基层一线青年公务员先锋进行交流访谈,让听说双方首先实现年龄“零距离”。其次节目改变传播语态,变照本宣科“被动”宣传为生动活跃“主动”讲述,避免过度使用预备文案,取而代之以激烈活跃的话语交流、真实个性的语言符号实现沟通“零距离”。在第三期聚焦“老破小”社区消防工作的节目中,主持人注意引导一线的青年消防战士鞠浪、李硕用个性化的表达、生活化的描述讲述救援故事,让听众通过公务员真实的声音,感知公务员的真情实感,体会到消防员恪尽职守、舍生忘死的敬业品质。另外,节目还在互联网上同步进行可视化报道,真正做到可听、可看、可感。低年龄段、个性化语言符号、生活化场景、可视化的四重设计让公务员“平凡”的特色尽显,打破了听众对于公务员的固有印象,增强访谈内容的贴近性,让公务先锋“接地气”,大大激发了听众的聆听兴趣,实现了情感共鸣和观点共振。除了人物特写外,节目紧抓每个行业的特点,以点带面描摹公务员群像,进一步弘扬公务员尽职尽责的良好品质和人民公仆精神,引导听众理解改革进入深水区的痛点和难点,深入体会公务员工作的“不平凡”。
“零距离”沟通还体现在故事化传播中。讲好首都改革的大故事还需落地在基层履职的小故事中,节目重视引导访谈对象讲述故事细节、还原现场情景、突出情节转折、强化情感渲染。以情动人,细节真实丰富,讲述生动有力。第五期节目清河街道办负责人马帅将智慧社区改革的大主题落地在一个个基层治理的小故事中,通过讲述某小区解决房产证交付的曲折历程,还原接诉即办过程中1000多个接访电话、20多次协调会、百姓电话中的担心忧虑等细节,生动诠释了基层治理的艰辛。故事现场化实现了场景化传播,带给听众沉浸式听觉体验,让听众跟随讲述人的第一人称视角重回现场,走进公务员的工作生活和内心世界,深入体会人民公仆为群众办实事的信念和作为,为讲好公务先锋履职为民,促进首都高质量发展的故事作注脚。
我为改革献一策”二
互动是实现广播节目“零距离”沟通和听说双方“破壁”的关键。“我为改革献一策”没有使用传统的主持人、访谈对象一对一对话的形式,而是引入了听众这一非演播室的第三人角色,实现听众与讲述人的“破壁”。节目通过互联网发起议题、收集听众留言,在访谈过程中实时插入听众提问和评论,打造广播“弹幕”,推动讲述人与听众互动,良好的谈话场实现了极强的“在场感”。第六期节目邀请来自北京市检察院第一分院第一检察部的孙佳介绍刑事犯罪检察工作内容,并围绕超大居住社区近距离犯罪防控机制相关内容分享自己在改革中的“一策”。孙佳介绍与快递相关的刑事犯罪案件时,不断涌现“如何防范快递犯罪”“如何保护自身居家安全”等网友提问。“cue嘉宾”的实时互动模式搭建起与年轻听众对话的桥梁,用趣味互动平衡节目基调,实现在场式传播,给听众带来沉浸式体验。
我为改革献一策”三
北京青年广播《青年说》“我为改革献一策”系列节目聚焦公务先锋,打造“零距离”沟通,实现“在场”传播,生动展现了基层公务员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实现了“让公务员出圈”,对于继续深化“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引领首都高质量发展、构建更加有效的首都治理体系有着重要意义。节目创新政治传播表达,为深度访谈节目提供生动范本与创新思路,充分彰显了首善媒体的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