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登山者来说登顶珠峰意味着梦想的实现、人生的历练以及巨大的自豪感。但对于科学家,则意味着探寻未知、破解奥秘。带着对珠峰的向往、期待,北京市通州区柴厂屯学校初中部200名同学来到《巅峰使命——珠峰科考与珠峰站的成长传奇》的课堂上,聆听来自科技工作者的故事。
众所周知,珠峰地区高寒缺氧、生活艰苦,科学家们为何还要在如此极端的环境中不断攀登,甚至“超越珠峰”?本次活动由北京市科技教育中心(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党校)邀请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珠峰站站长、研究员马伟强作为主讲专家,为在场的青少年讲解了珠峰科考的重要性。他介绍,青藏高原作为东亚乃至全球天气气候的关键区,科学家只有通过研究当地气象水文等情况才能获取到大量的科学数据。“有了真实的科学数据做支撑,科学家们才能更准确地认识珠峰地区的气候、天气灾害、地质等信息。珠峰科考会涉及大气、水、生态、地表、人类活动等多个方面,每次科考都有新的突破,而且得到的数据也影响着我们的生活。”马伟强说。
“当时的科考条件非常艰苦,没有任何现代化设施和条件,都是靠双手做起来的”。马伟强在活动现场回忆当时在珠峰地区做科研的日子。那么,在如此复杂的环境中,攀登珠峰的科学家们取得了怎样的成果?马伟强用“巅峰使命”总结了2022年珠峰科学考察研究成果,包括姚檀栋院士团队首次建成了梯度联网的巅峰站,实现了数据实时传输;首次利用高精度雷达测量了珠峰顶部的冰雪厚度并获得连续冰雪厚度剖面准确数据等。“我们创造了巅峰使命极高海拔科考多项世界纪录,树立了原创性科考活动新标杆。”
今年,我国将迎来“中国人首登珠峰65周年”“首次珠峰高程测量50周年”。60多年来,我国老中青三代科研工作者发扬艰苦奋斗、团结奋进、勇攀高峰的精神,为守护好青藏高原奉献汗水、智慧和心血。“没有先进的技术装备,甚至没有提前铺设好的保护绳和成熟的攀登路线,但奇迹出现了。中国人创造了人类首次从北坡登顶珠峰的纪录。”这是1960年中国人第一次登顶珠峰时的场景,也是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走近地球之巅》图书里的一段描述。作为图书编委的马伟强,在活动现场向学生们赠送了图书,鼓励同学们阅读后可以感受地球之巅的震撼恢弘,见证勇攀地球之巅、科学高峰、探索未知世界的中国精神与力量。
北京市通州区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地图出版社给予了本次活动大力支持。北京市通州区科学技术协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柴厂屯学校坐落在北京、河北与天津的交界处,对身处这里的青少年来说,此次活动犹如科学教育的“及时雨”。在北京市科协的大力支持下,积极引进对接市级优质科普资源,能有效赋能京郊边远地区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柴厂屯学校校长杨旭升在活动结束后说,弘扬科学家精神活动不仅让学生们感受到科学家的坚持和勇气,还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不仅拓宽了学生们的视野,还为他们树立榜样,激励他们为实现梦想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