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1日是第29个“世界帕金森病日”,今年活动的主题是“人工智能助力帕金森病全程管理”。4月20日上午,由中国帕金森联盟主办、灵北中国支持的世界帕金森病日患教义诊活动在北京大学国际医院举办。活动通过疾病科普、专题讲解、专家答疑、患者交流、智能设备体验等多种形式,旨在提升社会各界对帕金森病筛查、防治的认知,并为患者和家属提供实用的康复指导和体验。同时,活动呼吁医疗机构、科研单位、企业及公众等共同行动起来,为实现健康老龄化注入新动力。
早期诊断:锁定疾病干预的“黄金窗口”
随着中国老龄化程度的日益加深,与老年人群密切相关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率持续上升。其中,帕金森病已成为继阿尔茨海默病之后,中老年人群中第二大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研究提示,我国帕金森病患者人数高达362万人。这一趋势对医疗资源的精准配置和疾病管理模式的创新提出了迫切需求。
帕金森病的早期诊断是延缓疾病进展、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在活动现场,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宣武医院)执行主任陈彪教授在主题演讲中强调,作为与衰老紧密相关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帕金森病的早期诊断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但要更早期诊断,离不开综合预测模式。从患者出现第一个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到符合临床诊断标准,这之间的前驱期阶段可长达20年。目前,通过纳入遗传、环境和生活习惯等危险因素,及前驱期相关症状和体征,我们可以通过公式计算出前驱期患病概率和未来患帕金森病的风险。
“早筛查、早发现,早诊断,是可以通过改善生活习惯和环境,甚至通过一些健康辅助手段,延缓帕金森病的发生、发展。因此,公众主动对健康进行管理、提前预防是非常重要的。“陈彪教授强调。
医险协同:聚焦老年健康管理
2024年3月,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宣武医院)分中心落地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分中心依托宣武医院在老年疾病临床诊疗技术方面的优势,围绕老年健康和老年神经退行性疾病如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以老年人功能综合评估和疾病早筛为重点,针对存在功能障碍和慢病风险的老年人,制定个性化健康指导和医疗方案,采用多学科分级诊疗管理团队,协同不同专科资源,为老年人提供多学科融合、个性化健康指导和医疗服务,构建预防、治疗、康复一体化综合防治服务新模式。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特色老年医学中心自2024年成立以来,便迅速启动了免费筛查义诊活动,为55岁以上老年人提供帕金森病及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筛查服务。截至目前,筛查活动已惠及超过一万名老人,其中近100位高风险老人已被纳入长期跟踪随访与管理队列。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党委书记、院长梁军表示,特色老年医学中心成立一年来,在早期筛查、专科诊疗和全程管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为上万名老年人提供的疾病筛查服务,充分体现了“防大于治”的老年健康管理理念。期待中心继续发挥学科优势,推动老年医学向精准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提供更优质的医疗解决方案。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副院长、特色老年医学中心执行副主任俞红霞表示,针对帕金森病等老年常见重大疾病,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特色老年医学中心致力于打造全程闭环连续管理模式,为老年人提供健康筛查评估、疾病治疗、康复全生命周期的一站式健康管理服务,帮助老年人实现早预防、早干预、早治疗,享受幸福老年生活。
持续获益:从药物治疗到长期管理
国内最新的帕金森病治疗指南指出:确诊帕金森病后,无论是否影响到生活质量,都应尽早开始治疗。治疗不仅要立足当前,还需进行长期管理,以实现长期获益3。帕金森病的治疗、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实现科学、规范的全病程管理,需要医生、患者、照护者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到这一过程中,从早期高效筛查到问诊到后续的家庭照护等形成一个闭环。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老年医学科副主任朱莎医师指出,帕金森病的早期筛查仍面临诸多挑战。由于疾病起病隐匿,多数患者在出现明显运动症状时才就诊,并且基层医疗机构缺乏有效的筛查工具和识别意识。未来需要建立更完善的高危人群筛查体系,通过多学科协作提高早期识别率。
圆桌讨论环节,与会专家们围绕帕金森病全程管理议题,深入探讨了帕金森病的临床挑战、诊疗进展、患者护理和内外科治疗方法等内容。专家还强调,现代帕金森病管理已超越单纯药物治疗的范畴,帕金森病非药物干预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运动康复、认知训练和心理支持是帕金森病全程管理的重要支柱。通过多维度的干预,患者不仅能改善肢体功能,还可延缓认知衰退,提升整体生活质量。
当前,人工智能(AI)技术发展迅速,已逐步应用于帕金森病的早期筛查、辅助诊断以及后期的康复训练等方面。比如智能体感刺激鞋、便携式步态辅助仪、智能防抖勺等AI驱动工具都显著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体验环节,现场老人及患者热情高涨,积极体验了各种智能辅助设备,直观感受到了AI技术对于自主性和活动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