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与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中国资本市场改革与发展研讨会暨《中国资本市场的理论逻辑》(十卷本)理论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本次研讨会汇聚了来自政府部门、金融机构、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三十余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杨华辉作开幕致辞。中国金融出版社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陈波和中国金融出版社资深编辑、《中国资本市场的理论逻辑》(十卷本)责任编辑王君代表出版社发言,中国人民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国家一级教授吴晓求作为作者发言。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郑新业主持开幕致辞及出版方与作者发言环节。
张东刚在致辞中表示,中国人民大学在学科建设方面成就显著,学校致力于构建既有中国特色又具世界一流的学科体系,其中“中国特色”根植于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伟大社会实践,在此过程中凸显新知,构建自主知识体系。学校始终坚定不移地努力构建自主知识体系,传播中国智慧、中国思想和中国力量。会议展示的《中国资本市场的理论逻辑》(十卷本)为精品力作,凝聚了丰富的精神、力量和智慧。
杨华辉在致辞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资本市场改革发展被提升到战略高度。从证券行业视角出发,资本市场改革发展可从以下方面推进:第一,以注册制改革深化为引擎,优化发行定价、压实中介责任、完善退市制度,推动资本市场向“服务创新”升级。第二,以“五篇大文章”为战略坐标,聚焦科技金融等领域,构建服务国家战略矩阵。第三,以高水平开放为路径,加强规则对接,吸引境外资本,提升监管与风控能力。第四,以法治化建设为基石,将法治贯穿市场各环节,保障资本市场稳定发展。他表示,资本市场改革永不止步,未来将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关键作用。
陈波介绍,本著作约350万字,收录吴晓求18年间的学术成果,涉及中国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等重大议题,及其金融改革、市场开放、金融强国建设等方面的开创性见解。下一步出版社将做好本书的宣传推广,期待与专家持续合作,共同推动金融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
吴晓求指出,资本市场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具有战略地位,其改革与发展是重要的研究主题。中国金融的未来发展趋势决定了金融结构性的变革,资本市场定位要由融资的市场向投资的市场转变。应当提高上市公司的科技水平,鼓励大资金进入资本市场,发挥央行对资本市场发展的推动作用,应当通过改革制度,调整法制,建立有利于投资者的市场环境。他希望本套十卷本能帮助社会理解资本市场,推动资本市场未来发展。
在专家研讨环节,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理事长、中国证监会原副主席屠光绍,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原副院长高培勇,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丁志杰等十余位知名学者围绕资本市场改革与发展这一主题展开深入讨论。
屠光绍指出,本次研讨会体现了学术研究资本市场发展进程的同步并行,展示了资本市场理论体系与资本市场实践活动的密切互动,说明了资本市场学术研究机构与资本市场其他参与主体的协同效应。该书揭示了资本市场发展的三大逻辑关系:一是资本市场发展与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逻辑关系。二是资本市场的基础制度建设与资本市场作用的逻辑关系。三是资本市场的健全成熟与资本市场生态体系的逻辑关系。
高培勇指出,该书梳理了诸多理论逻辑,聚焦资本市场的稳定、信心与预期问题,这与当前资本市场实践关注的重点契合。随着经济发展,预期和信心问题已成为主导资本市场变化的关键因素。资本市场发展应将预期因素纳入分析、监测体系,把预期管理作为监管重点,落实到体制机制层面。当前资本市场制度改革,不仅要注重供需平衡调控,更要重视预期管理和引导,实现稳预期、强信心与稳股市、稳经济的相互促进和良性循环。
丁志杰分享了他对经济理论及美国债务问题的见解。他认为,理论逻辑对实践具有重要的基础性指导价值,能够修正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