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2月27日电(梁栋飞)12月26日,《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24——企业年金发展20周年回顾与展望》在北京发布。中国社会保险学会会长胡晓义在该报告序言中指出,20年来,我国养老保险第二支柱发展成效显著。未来十年,我国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将走向成熟,也是年金制度加快发展的大好时机。
数据显示,单从企业年金看,至2023年底,参加计划的用人单位14.17万户,覆盖职工和退休人员3144万人,积累基金31874亿元,分别比市场化投资运作开始统计的2007年底增长3.4倍、2.4倍和20倍;多年平均投资收益率超过6%。加上职业年金,2023年底覆盖总人数已超过7000万人,积累基金超过5万亿元。胡晓义认为,可以作出这样的判断,年金制度所代表的我国养老保险第二层次(支柱)已经基本成型。
“同时应看到过去20年,我国养老金体系建设的重点主要集中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扩面、提升基金统筹层次和稳步提高保障水平,第二层次(支柱)总体处于发育期,还有不够成熟、亟待完善之处。”胡晓义表示,“未来十年,我国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将走向成熟,也是年金制度加快发展的大好时期。”
胡晓义从五方面提出建议:
一是制度定位调整——更必需。将年金制度由从属性的补充功能提升为养老保险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实践方面,可研究适时将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归并为职业性年金并统一相关政策,从更高层面实现年金制度的公平性、规范性和可流动性。
二是重点对象调整——更广泛。未来十年企业年金扩大覆盖的重点,是大量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以及各类其他社会经济组织,甚至是“跨单位边界”的群体。要优化相关政策,开发“简易计划”“活化”建立制度的流程。
三是政策弹性调整——更包容。让参保群体、缴费标准、投资选择、待遇领取条件更有弹性,提供更多选项,力求更广泛的适应性。
四是激励约束力度调整——更强劲。
五是系统性整合——更科学。包括建立全国统一、穿透性强的年金信息平台,从宏观层面分析参加者成分、年龄、收入等结构,找到难点、重点,作出科学研判与决策。统筹考虑养老金第二、第三支柱建设,有条件地实行年金与个人养老金的互转,共同落实增加全社会养老财富积累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