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西京多年来致力于传统水墨人物画的现代化革新,力图赋予中国传统人物画新的生命力。作为一位富有家国情怀的艺术家,他通过绘画形式展现了舞蹈、戏剧、武术等,以此传递中国文化精神,推广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作为文化事业的管理者,王西京主持筹备并创建了西安中国画院,长期主持西安美术家协会的工作。
主持人:有句话说“你生长的城市也会成为你性格的一部分”,您作为土生土长的西安人,对此有何看法?
王西京:“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样,一方水土也滋养着一方艺术家。我生于陕西西安,这座千年古都宛如一块充满神秘色彩的文化圣地。其黄土之下遮埋着华胥文化、仰韶文化、汉唐文化等中华民族最为辉煌的文化瑰宝,而延安红色文化作为20世纪的精神丰碑,更为当代艺术创作注入了深沉的家国情怀。作为一名本土画家,我深深受益于这片文化厚土。
同时,西安是一座现代与传统、东方与西方文化交融的城市,文化底蕴极为深厚,作为“长安画派”的诞生地,其艺术精神对我们这一代人影响深远,再加上地域文化的滋养,为我们的艺术成长奠定了一个基础。
主持人:对艺术家来说,勤奋和天赋固然重要,丰富的人生经历也是重要的养分。在您的艺术之路上,有哪些特殊的人生经历产生了重要影响?
王西京:勤奋刻苦是所有成功艺术家的必由之路,但地域文化、生活阅历以及所处的时代同样重要。我曾有过一段与一般画家不同的经历,那就是做了近20年的新闻记者。
图为王西京创作的连环画
在这近20年里,我创作了17000多幅作品,涵盖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题材,年画、连环画、插图、速写等各种类型,以及各类主题性创作。如此大量的创作实践为我后来的中国画创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例如,插图创作往往要求在40分钟甚至半个小时内完成,我每天都会创作一到三幅,这种高强度的创作锻炼了我的造型能力、应变能力和创作能力,为我后来的中国画创作提供了宝贵经验。
主持人:我们常说“不破不立”,您的艺术多元面貌实际上就是一种不断突破自我的过程。许多艺术家在形成自己的程式化风格或艺术面貌后,往往会担心如何持续突破。对此您怎么看?
王西京:画家形成自己的艺术语言和风格,是其成熟的一种表现。能够形成独特的艺术面貌并不容易,然而,如果一直坚守同一种风格、面貌和画法,就容易形成套路。这种套路以不变应万变,反而会导致僵化。观众一旦熟悉这种风格,就会觉得缺乏新鲜感。
图为王西京创作中
相反,画家如果不断在生活中汲取新的感受,开拓新的审美空间和领域,就必须深入生活,寻找新的灵感。不同的地域和文化会带来不同的体验,从而促使画家采用不同的手法去表现。这就逼着画家不断挑战自己,进而迈向更高的艺术台阶,为人们带来新的生命感受、艺术感受和生活感受。
主持人:关于创新,您是如何理解的?
王西京:创新并非刻意为之,也不是简单地改变艺术手法或形式。它源于生活,当你深入生活并获得新的感受时,你会调动所有可能的表现手法去呈现你所追求的感觉。此时,创新成为必然,因为原有的手法可能已无法满足这种新的表达需求。
主持人:在您看来,艺术之于社会发展的意义是什么?
王西京:中国文化始终强调以“文以载道”,强调其在“成教化、助人伦”方面的社会功能。艺术必须承担起宣扬真善美、传递道德理念的责任。我国推出了大量优秀的文艺作品,然而,当前有些青年艺术家过分追求个人技艺的精进,忽视了对社会变革的关注,对重大时代课题漠不关心。艺术作品不应仅满足于审美层面的愉悦,更应承载时代所赋予的精神价值和力量。
图为王西京创作中
然而,创新也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有些画家穷其一生也未能形成自己的风格和艺术语言,一直在走前人的老路;而有些画家一旦形成自己的艺术语言,又很难突破自我。因此,我们今天强调“守正创新”,就是要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拓宽新的视野,用新的艺术手法表现生活,体现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价值。(来源:《中国美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