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8月7日电 今年7月至8月,云南师范大学能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暑期“三下乡”乡村振兴促进团分别前往红塔区、盘龙区、石屏县、隆阳区、罗平县等地开展了以“秸秆资源及综合利用调研、实践推广培训”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调研组成员使用无人机了解当地农作物种植布局
吹响出征号角,凝聚青年力量
云南师范大学“农林废弃物资源利用调查及实践推广”乡村振兴促进团在组建前联系各个方向指导教师11人,积极招募相关专业研究生32人并依托徐锐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组建团队,促进团将围绕秸秆综合利用、农业面源污染调研、低碳绿色农业典型模式建立等方面开展本次调研以及实践推广培训等工作。
细化专业培训,提升实践质量
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前,团队成员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文献查阅、资料收集等工作,提前整理了各地秸秆综合利用的有关基础数据与情况,并开展了项目调研培训,组织对各地区秸秆综合利用现有情况分析、秸秆还田监测和草谷比测算等方面进项专项培训与动员。
培训后,实践团队分为五个调研小组,先后赴玉溪市红塔区、江川区、保山市隆阳区、曲靖市罗平县、昆明市盘龙区、红河州石屏县。调研组到达当地后,与当地能环站、基层负责人进行座谈交流,核实前期收集数据与具体情况,了解实际痛点与难点,针对当地县域范围内的秸秆综合利用情况进行分析。
调研组在玉溪市红塔区田间开展秸秆还田监测相关工作
做实调研功课,助力提质增效
在经过座谈交流并规划调研路线后,调研组开展了对玉溪市红塔区、江川区、保山市隆阳区、曲靖市罗平县、昆明市盘龙区、红河州石屏县等地区全县(市、区)范围内的乡镇及秸秆综合利用市场化主体、地方种植、养殖企业(合作社、大户)的实地调研走访,并对当地农户就地进行秸秆综合利用的宣传推广和技术培训,在带队老师的带领下对于秸秆综合利用主体在秸秆“五化利用”方面进行科学指导。
在实地调研走访过程中,调研组完善、掌握了当地农作物秸秆产生及分布情况、综合利用情况以及相关技术模式,发现了当地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开展过程中不同群体所存在的问题和需求。
调研组在昆明市盘龙区与当地部门开展座谈交流会
强化科技指导,凸显项目成效
通过实地调研、走访后,云南师范大学能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暑期“三下乡”乡村振兴促进团及时对调研收集的问卷与数据进行整理分析,针对不同地区的秸秆综合利用现状、区位信息、地理条件等影响因素,提出不同的秸秆综合利用模式与建设方案。
曲靖市罗平县主要突出“沃土模式”,凸显秸秆收集网格化管理。保山市隆阳区主要以能源化利用为主,并建立秸秆帮小程序进行秸秆收集利用的特色收储运模式。玉溪市江川区、红塔区探索因地制宜开展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新机制及其提供参考与建议,打造特色模式进一步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凸显沃土模式建立秸秆经纪人网格化收集管理机制。昆明市盘龙区凸显能源化利用建立颗粒燃料厂,突出农林草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建立秸秆还田辅助种植鱼腥草等低碳模式。红河州石屏县建设秸秆沃土技术模式,形成秸秆辅助山药种植、种养肥示范等绿色低碳模式,形成布局合理、多元利用的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格局。